物女皇:I'M BACK
這是我的第392篇專欄文章。
上周,我應邀參加了由萬向區塊鏈實驗室主辦的第十一屆區塊鏈全球峰會。主題叫“Web3,無界”——聽上去很虛無縹緲,但現場的思想交鋒可一點都不飄,堪稱一年一度的腦力拳擊賽。
萬向區塊鏈董事長肖風博士在開場致辭中提到,區塊鏈正邁入應用爆發與規范化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這讓我深有感觸。在物聯網領域耕耘十余年,我愈發體會到,任何技術從“草根創新”走向“產業基石”,都繞不開那個終極拷問:到底能不能跟真實世界合體,創造出點兒可見可觸的價值?
在這次峰會上,我有幸主持了一場關于“開放智能硬件與去中心化應用融合”的圓桌對話。跟我同臺的幾位,分別來自以太坊基金會、Arkreen、Gonka Protocol以及以太坊應用聯盟EAG(籌),一群腦力堪比GPU算力的人。


這場討論與其說是一場對話,不如說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它讓我清晰地意識到,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隨著與會嘉賓對DePIN(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網絡)、RWA(真實世界資產)等概念的深入探討,本質上都在逼問一個問題:當區塊鏈伸向物理世界,我們的硬件、資源和資產體系,要怎么重寫一遍邏輯?
我意識到,無論是DePIN還是RWA,它們都指向一個更根本的基座,一個更宏大的未來——開放硬件的星辰大海。這篇文章,便是我基于這場峰會的思考:我們熟悉的硬件,將如何通過開放的范式,重塑物理世界的基礎設施。
過去,我們談論物聯網,很大程度上是在談論連接;現在,我們談論DePIN,很大程度上是在談論由社區共建的物理網絡。但從RWA的視角看,DePIN的意義被再次拔高了。
DePIN網絡,本質上就是一條條標準化的、自動化的、持續產生現金流的RWA生產線。如果:
一個基于Web3的LoRa基站,它不僅僅是一個硬件設備,它是一個正在產生收益的RWA。它通過提供網絡覆蓋來“工作”,并通過代幣獲得“薪酬”。
一個上鏈的家庭光伏面板,它不僅是綠色能源設施,它是一個可被驗證、可被交易的RWA。它產生的每一度綠電,其環境價值都可以被鑄造為數字資產。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AIoT從業者不再僅僅是“硬件制造商”,我們正在成為“RWA生產設備的設計者和提供商”。我們制造的每一臺設備,都有可能成為全球去中心化金融網絡中的一個價值節點。但更進一步說,我們是在為構建一個開放、無需許可的物理世界網絡提供基礎模塊。
那么,如何高效、可信地建設這些“RWA生產線”?以太坊基金會的Tomasz K. Stańczak提到的“完全可驗證的開放堆棧”給出了答案。這正是我們一直強調的“開放硬件”理念。它意味著從芯片到協議再到應用的全鏈路開放,確保了這條“生產線”的透明、安全與公平。
開源硬件,就是這條RWA生產線的“開源圖紙”,它讓任何人都能參與到這場偉大的建設中來。
在討論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談到了DePIN這個熱詞。但Arkreen聯合創始人Leo Lin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看法,他認為“開源硬件”可能是個比DePIN更好的名字。
我深表贊同。DePIN這個詞,雖然精準,但充滿了營銷氣息和技術壁壘,容易讓圈外人望而生畏。而“開放硬件”,對于我們這些硬件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概念。它讓我們聯想到開源軟件運動的偉大成功,那是一場關于協作、透明和創新的革命。
“開放硬件”,不僅僅是指硬件設計的開源,而是涵蓋了從底層芯片、硬件、固件、通信協議,到上層應用、乃至經濟模型的全鏈路開放:
開放的設計: 任何人都可以審查、修改和生產硬件,促進創新,降低成本。
開放的協議: 確保不同廠商的設備可以無縫協作,打破數據孤島。
開放的融資: 通過代幣經濟學,讓全球社區參與到硬件網絡的建設和融資中。
開放的治理: 網絡規則的演進由社區共同決定,而非一家公司說了算。
這場運動的核心,是將開源精神從軟件世界徹底貫徹到物理世界。
我們不再是為某個生態“打工”的硬件制造商,而是新一代開放物理基礎設施的共同締造者。這對于那些習慣了在封閉體系內做產品的硬件人來說,既是挑戰,更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如果說去中心化是新的“土壤”,開放硬件是新的“種子”,那么AI就是讓這一切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催化劑”。
過去我們談物聯網,承諾的是一個萬物互聯、環境感知的智能世界。但這個承諾很大程度上并未完全兌現,因為我們缺少一個能理解海量數據并做出智能決策的“大腦”。AI的出現,恰好補上了這最關鍵的一環。
在討論中,幾乎所有嘉賓都將目光聚焦到了一個具體的應用上——機器人。
來自Gonka Protocol的Daniil都描繪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未來:機器人將無處不在。它們是提供服務的實體,但其核心決策依賴于云端的AI大腦。這些基于開放硬件的機器人,無論是做咖啡的協作臂,還是在田間勞作的農業機器人,它們本身就是可自主盈利的RWA。
這引發了全新的商業模式:
機器人可以被代幣化,在區塊鏈上進行融資。一個咖啡機器人網絡,可以像DeFi項目一樣,吸引全球投資者。
機器人的工作(如制作一杯咖啡、一個冰淇淋、一杯雞尾酒)便可以產生收益,并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分配給設備所有者、網絡維護者和投資者。
機器人網絡的協調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想象一下,一個去中心化的“滴滴打車”,調度的不是汽車,而是遍布城市的各種服務機器人。
不過Daniil也敏銳地指出,目前我們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很多項目只是在Unitree的機器人上“貼個標”。但真正的創新在于協同。而這正是區塊鏈最擅長的事情。
其他對話嘉賓也認為,機器人可能將是Web3與物理世界融合的“爆品”應用。它完美地結合了開放硬件(實體)、AI(大腦)和區塊鏈(信任與協同網絡)。
一旦這個模式跑通,它將開啟一個由數十億、甚至上千億個智能設備組成的,可自主盈利、自我協調的龐大經濟體。
這場圓桌討論,讓我對未來3-5年有了一些清晰的判斷:
硬件層: 將會爆發一場圍繞開源AI芯片的創新競賽,旨在挑戰英偉達等巨頭的壟斷地位,而Web3的融資模式將是其背后的關鍵引擎。
數據層: 去中心化的數據收集網絡將成為訓練AI和機器人的“新石油”,其價值不可估量。
應用層: 過去十年Web3世界建立的金融基礎設施,將為物理世界的應用提供動力。我們正從“金融Web3”邁向“物理Web3”。
總結一下,Web3與物理世界的融合,遠不止是“物聯網+區塊鏈”的簡單相加。它是一場關于所有權、融資模式和協作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它用去中心化重塑信任,用社區力量重構規模,并以AI作為引爆點,最終將落地于開放硬件的堅實底座之上。
對于我們這些深耕硬件和物聯網的從業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心潮澎湃的時代。我們手中的硬件,不再是冰冷的設備,而是構建開放硬件這一星辰大海的基石與價值節點。我們的專業知識,在構建這個可信、開放的物理世界中,將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正如我在圓桌討論結束時所說:現在,正是進入這個領域的最好時機。這不僅是一個新風口,更是我們主導下一個開放硬件時代敘事的最佳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