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高級研究員趙小飛表示,物聯網連接數快速擴展使物聯網終端、傳感器供電受限問題變成了當下物聯網發展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在過去的數十年,以NB-IoT、LoRa等為代表的LPWAN技術之所以成功,是因其解決了數十億規模的物聯網連接(jie)面臨的(de)供電問題,但即便如此,物聯(lian)網部署仍舊以“有源”的(de)方式進行。

然而,無線有源傳感器存在顯而易見的痛點:首先,有源傳感器成本受限,在海量廉價連接場景下,即使是LPWAN技術的成本也比較高;其次,有源傳感器節點對環境不友好,以鋰電池作為能量源的節點,會遺留在環境中造成嚴重的污染。而無源物聯網以環境光、振動、熱(re)能、射頻等為能量源,特(te)別(bie)是射頻能量收集可同(tong)時解決(jue)能量獲取(qu)和(he)信號傳輸調制問(wen)題,能大幅提升無(wu)源物聯網技術的(de)可行性。
未來更加低成(cheng)本、無人(ren)值(zhi)守(shou)的物(wu)聯網(wang)場景,需要(yao)無源物(wu)聯網(wang)承載,形成(cheng)千億級連接規模(mo)。

同時他提(ti)到(dao),目前越(yue)來越(yue)多形態的無源物(wu)聯(lian)(lian)網技術(shu)開始流向市(shi)場,包括(kuo)基于Wi-Fi的無源物(wu)聯(lian)(lian)網、基于LoRa的無源物(wu)聯(lian)(lian)網,甚至隨著蜂(feng)窩物(wu)聯(lian)(lian)網的發展,基于蜂(feng)窩網絡(luo)的無源物(wu)聯(lian)(lian)網討論也被列入5G R18中,成為未來5G Advance和6G的重要內(ne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