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智能手機時代來臨,甚至從功能機時代開始,想要給手機更換號碼都遵循著相同的模式: 從新運營商那里得到一張SIM 卡,找到卡針或者一個足夠小的東西戳手機側面的小洞,取出舊的SIM卡芯片并用新卡替換它。但現在,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在去(qu)年,iPhone 13剛(gang)(gang)剛(gang)(gang)發布的(de)時候(hou),蘋果官網就上架(jia)了(le)一款標價(jia)60元的(de)取卡(ka)針(zhen),還(huan)稱“貴的(de)剛(gang)(gang)剛(gang)(gang)好”,直接遭到網友的(de)大規模無情吐槽(cao)。如(ru)今,這款60元的(de)卡(ka)針(zhen)已經下架(jia),沒曾想卻在蘋果的(de)自助維修(xiu)服務中再(zai)次(ci)上架(jia),定價(jia)4美元(約26元人民幣(bi)),不僅如(ru)此(ci),蘋果還(huan)上架(jia)了(le)SIM托架(jia),價(jia)格7.2美元(約47.74元人民幣(bi)),不知道哪些土豪用戶(hu)會(hui)為此(ci)買單?

不過,蘋果一(yi)邊(bian)賣著(zhu)“天(tian)價(jia)”的取(qu)卡(ka)針和卡(ka)槽,另一(yi)邊(bian)卻一(yi)直(zhi)還想“革了SIM卡(ka)的命”。
近日,有消息稱iPhone 14的部分型號將徹底取(qu)消實(shi)體SIM卡(ka)(ka)槽,完全改(gai)用eSIM虛擬(ni)手(shou)機卡(ka)(ka)。雖(sui)(sui)然從iPhone XR開始(shi),蘋果手(shou)機開始(shi)支(zhi)持(chi)eSIM,但還只(zhi)是單卡(ka)(ka)eSIM,到了iPhone 13系列時,雖(sui)(sui)然支(zhi)持(chi)雙卡(ka)(ka)eSIM,但依然保留了實(shi)體SIM卡(ka)(ka)槽,而徹底取(qu)消實(shi)體SIM卡(ka)(ka),目前還沒(mei)有手(shou)機廠商(shang)這(zhe)么(me)做。

其實,取消實體(ti)SIM卡槽的想法,喬布(bu)斯早在(zai)第一代(dai)iPhone研發(fa)(fa)時(shi)就已經想到,那時(shi)eSIM相關的技術甚至都還沒出現(xian)。據“iPod之(zhi)父(fu)”透露,當時(shi)喬布(bu)斯就告訴正(zheng)在(zai)研發(fa)(fa)第一代(dai) iPhone 的工(gong)程師(shi)和設計(ji)師(shi)們,“我不想在(zai)它上面再挖一個(ge)洞(dong)。”
而經過了14代的產(chan)品迭代,喬布斯(si)的愿望終(zhong)于有望真正達(da)成。
1991年(nian)時,德國捷德公司(si)開發了(le)(le)世(shi)(shi)界上(shang)第一張SIM卡(ka),并賣了(le)(le)300張給芬蘭運營(ying)商Radiolinja,標志著SIM卡(ka)的正式問世(shi)(shi)商用。
不過,SIM卡(ka)(ka)并(bing)非是天(tian)然存在于手機(ji)(ji)(ji)上(shang)(shang)的。在最早的“大哥大”等模擬移動電話以及CDMA電話上(shang)(shang),并(bing)沒(mei)有SIM卡(ka)(ka)的存在,手機(ji)(ji)(ji)終端與號碼屬于強綁定,想要(yao)更換號碼就(jiu)必須(xu)把手機(ji)(ji)(ji)一起換掉。
之后,GSM研發了SIM,即SubscriberIdentityModule(客戶識別模塊),能將手機號的信息存于SIM卡中,從而實現了機卡分離。自此,換號碼不必再換手機。
此后,eSIM便成了SIM之后的全新發展方向。而eSIM中的字母e代表“嵌入式”(embedded),eSIM是一種直接嵌入設備中(焊接在PCB板上)的可編程SIM卡,即eSIM永久是設備的一部分,使用eSIM的手機等設備也無需配備SIM卡槽。與SIM 卡一樣,eSIM 卡也有唯一的標識符,這意味著它的工作原理與標準的SIM卡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切換運營商時不必再用取卡針來換卡,而是通過網絡推送新的配置信息到終端設備上。
從這段大致的(de)(de)發展(zhan)歷程來看,eSIM的(de)(de)出現(xian)確實是(shi)一種必然(ran)趨勢,也(ye)能為用戶(hu)帶來更加便捷的(de)(de)體驗。其(qi)中,最顯而易見的(de)(de)好(hao)處(chu)就是(shi)換(huan)號時不(bu)需要再用取(qu)卡針(zhen)換(huan)卡,但使用eSIM所帶來的(de)(de)好(hao)處(chu)還遠不(bu)止于(yu)此(ci)。

從硬件方面來看,SIM卡雖然體積不大,但算上卡籠、屏蔽罩與退卡結構,在寸土寸金的手機空間內占據了不少的分量。而當取消了物理SIM卡和托盤之后,智能手機廠商可能會利用這空余出來的空間來增加手機的電池容量,甚至改變芯片的排列與設計,為手機增加更多的功能。
同時,手(shou)機上(shang)的開口更少(shao)也(ye)意味(wei)著(zhu)更好的防潮、防水與防塵保護,降低故障發生的概率,而且實體(ti)(ti)SIM卡在長時間(jian)使用或多次插拔后往(wang)(wang)往(wang)(wang)會出現接觸不良的情(qing)況,eSIM由于是嵌入式(shi)芯片,因此(ci)具備(bei)抗(kang)震、耐高溫、穩定(ding)性更強等(deng)特點,比(bi)實體(ti)(ti)SIM卡更加耐用。在某(mou)些情(qing)況下,eSIM的使用還可能使設備(bei)變得(de)更小(xiao),對于智能手(shou)表等(deng)對空間(jian)和(he)重量要(yao)求較(jiao)高的設備(bei)來說有著(zhu)巨(ju)大的吸引力。
此外,傳統SIM卡(ka)(ka)(ka)是將(jiang)(jiang)卡(ka)(ka)(ka)的(de)生(sheng)產和運營商(shang)(shang)數(shu)據(ju)的(de)生(sheng)產同時(shi)(shi)進行,即在卡(ka)(ka)(ka)生(sheng)產中寫入SIM卡(ka)(ka)(ka)的(de)運營商(shang)(shang)數(shu)據(ju)(如ICCID、卡(ka)(ka)(ka)號、token、PIN等),而eSIM卡(ka)(ka)(ka)則是將(jiang)(jiang)硬(ying)件(jian)設(she)(she)備的(de)生(sheng)產與(yu)運營商(shang)(shang)數(shu)據(ju)分(fen)開(kai)的(de),先(xian)是將(jiang)(jiang)硬(ying)件(jian)設(she)(she)備芯片生(sheng)產完畢(bi),之(zhi)后(hou)用戶使用設(she)(she)備時(shi)(shi)通(tong)過空中寫卡(ka)(ka)(ka)的(de)方式下載運營商(shang)(shang)數(shu)據(ju)至(zhi)硬(ying)件(jian)設(she)(she)備。
eSIM可編程的特性也使得其能對同一個硬件設備進行寫入以及清除,同時還可以讓不同的設備綁定相同的號碼。而不論是SIM卡還是eSIM,其本身都只是一個帶有存儲功能的芯片,在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與之對應的虛擬的號碼資源。對手機用戶來說,這意味著其可以自由切換運營商,可以用雙卡在工作和私人用途之間進行切換,也可以用eSIM來方便切換運營商并區分不同號碼接到的電話、短信等,同時也不需要再進行注冊、銷號再入網等復雜的過程。
不僅如此,如今的手機號碼對應的已經遠不止最基礎的通信功能,還可以綁定不同的APP來作身份驗證,甚至不同運營商的號碼還綁定了不同的互聯網服務。在此情況下,eSIM的使用或許可讓用戶在未來可以靈活的選擇或者定制不同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的功能,按需使用,用完即走(切換),而不再是死板的固定費用訂閱。
這聽起來(lai)這對消(xiao)費者(zhe)完(wan)全是一件天大(da)的好(hao)事兒,但(dan)大(da)家可別高興的太早。
即使海外版的iPhone 14真的如傳言一般在未來完全改用eSIM,但在中國短期內肯定上不了,國行版肯定還是會有實體SIM卡槽。
猶記得去年8月,雷軍在發布小米MIX 4的(de)同時還宣布了一項全新的(de)隱私保護功能(neng)——即(ji)原有的(de)SIM卡被取出后將啟(qi)動防丟(diu)失功能(neng),手機自帶虛(xu)擬SIM卡會啟(qi)動并(bing)發出定(ding)位信息(xi)。

這項聽(ting)起來(lai)十(shi)分實用的(de)功能(neng),卻在(zai)手機發(fa)布(bu)后(hou)一周之內被迫叫停,理由是小米(mi)提供(gong)的(de)無卡聯(lian)網(wang)服(fu)務技術方案(an)不符(fu)合國家相關規定(ding),尚未獲(huo)準在(zai)手機產品中(zhong)應(ying)用。
既然eSIM好處多多,既有(you)廣闊的(de)應(ying)用場景,而且在(zai)技術實現上也沒有(you)太(tai)大的(de)難度,那為(wei)什么卻遲遲不(bu)能在(zai)手機上快速推(tui)進(jin)呢?這其(qi)中的(de)關鍵還是得看(kan)運營商同(tong)不(bu)同(tong)意,監管層點不(bu)點頭(tou)。
對于運營商來說,每個手機號用戶在每個月都會固定繳納一筆套餐費用,不必擔心逾期,甚至還會偶爾支付更高的費用,這對運營商來說是一筆極其優質的現金流,因此,牢牢抓住每個號碼對應的用戶是保住這項現金流入的重中之重。用戶想要“攜號轉網”尚有很多阻礙和限制存在,更不用說eSIM還做到可以非常方便靈活的切換運營商,這在某種程度上動搖了運營商的根基,或許觸碰到這塊運營商核心資源的“蛋糕”,才是eSIM卡在手機上遲遲無法推進的真正原因。
早在2015年,蘋果首次宣布在iPhone中內置eSIM卡時,“這將激怒全球移動通信運營商”等類似的言論就已經出現。顯然,運營商誓要將用戶黏性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非常抗拒把選擇的權利交給蘋果等手機廠商或用戶本身。因此,即便國內外運營商中已有很大一部分在積極推動和布局eSIM,但也都是專注于物聯網終端,在手機終端方面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
也有媒體表示,沒有想到消滅(mie)水貨走(zou)私iPhone的(de)不是執法人(ren)員,而是蘋果(guo)取消實體SIM卡(ka)槽。不過,一(yi)想到當年專為海(hai)外版iPhone推出的(de)卡(ka)貼以適(shi)應(ying)國內的(de)移動網(wang)絡,或許以后還會出現為了讓非國行手機有信號而生產的(de)“智能通(tong)信手機殼”也不一(yi)定(ding)。
相比于手(shou)(shou)機(ji),eSIM在可穿戴(dai)設備上推(tui)進(jin)的(de)(de)速度(du)要(yao)快了許多(duo)。顯(xian)(xian)然,可穿戴(dai)設備的(de)(de)內部(bu)空間要(yao)比手(shou)(shou)機(ji)珍貴的(de)(de)多(duo),特別是在電(dian)池技術還未取得突破性進(jin)展的(de)(de)前(qian)提下,因(yin)此eSIM顯(xian)(xian)然是個(ge)更好(hao)的(de)(de)選(xuan)擇。
2015年時,三星推出的Gear S2智能手表是首款成功使用eSIM的商業化設備,甚至早于eSIM標準推出的時間(eSIM標準第一版于2016年3月發布,第二版于2016年11月發布);蘋果也在其Apple Watch Series 3及此后的產品中加入了eSIM功能,此外,從第三代iPad Pro開始,新發布的iPad也都支持了eSIM;對于國內廠商來說,華為Watch 3、OPPO Watch 2等都有eSIM版本。當智能手表加入eSIM后,才可以擺脫對手機的依賴,真正成為一個能夠獨立使用的終端設備。
目前,智能手機的市場已經飽和,從出貨量來看甚至還有下跌的趨勢。但萬物互聯的時代才剛剛開始,這將是一個全新的紅利期和未來最大的增長點。而eSIM更大的受益者和更廣闊的市場,其實是更多的物聯網設備,這也極有可能是未來的“戰場”。從eSIM市場出貨量的預測來看,消費類電子產品、機器對機器(M2M)通信、物聯網(IoT)會是eSIM的三大主要應用場景。

2018-2023全球eSIM市(shi)場出(chu)貨量預(yu)測(圖片來源:ABI Research)
對此(ci),業(ye)內資深(shen)專家寧(ning)宇也曾表達過自己(ji)的(de)看法:
物聯網是以物體作為通信連接點,與人人相連的傳統移動通信相比,在業務模式、技術特征等方面有很多不同,場景模式相對單一。發展比較好的物聯網業務,不僅需要功能方面的創新,更是在運營方面作減法,通過降低成本方式獲得更多客戶、更高收益。比如,有的并不需要移動,有的并不需要雙向通信,有的實時性要求不高,如果針對性地制定業務流程、市場策略和資費價格,很容易形成對傳統移動通信的"降維攻擊"。因此,對于彰顯個性化特征的物聯網來說,如果能在不換卡的情況下,更換提供服務的運營商,就能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空間。
參(can)考資料:
1.《Apple SIM會讓運營商抓狂嗎?》,尚(shang)儒(ru)客棧
2.《小米致歉:因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小米MIX4防丟模式剛發布就被叫停!》,物聯網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