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起,智次方?物聯網智庫聚焦物聯網產業、市場重要領域,持續推出各種形式的成果,為客戶和業界提供產業洞察,為相關機構和企業決策提供參考。智次方?物聯網智庫定期發布《中國物聯網/AIoT產業全景圖譜報告》,已成為業內信息匯聚、總覽參閱的最佳指南,在行業形成廣泛傳播,并形成了品牌效應。
去年大會期間,物聯網智庫聯合行業伙伴,發布了重磅研究成果《2024年中國AIoT產業全景圖譜報告》、《2024年中國5G產業全景圖譜報告》、《可信數字底座白皮書(2023)》、《2024面向智慧能源的AIoT發展指數報告》,幫助產業梳理市場競爭格局,為相關機構與企業決策提供參考。
在今年AIoT產業年會上,備受矚目的看點之一便是權威AIoT/5G產業圖譜的發布,物聯網智庫聯合智次方研究院將繼續發布《2025年中國AIoT產業全景圖譜》《2025年中國5G產業全景圖譜》。為產業伙伴帶來全新研究成果,目前該圖譜正在征集活動中,向業內企業發出收錄邀請。該圖譜將會在2025中國AIoT產業年會暨萬物智聯2.0前瞻洞察大典上重磅發布,通過圖譜展示,入選企業將有機會提升品牌影響力,對接上下游資源,融入萬物智聯創新生態。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為行業龍頭提供了發現合作伙伴的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G產業圖譜將為來大家帶來全新視角,不僅深入總結了5G產業在2024年的發展情況,還前瞻性地展望了未來態勢,為業界提供了清晰的發展方向,本文將會大家提前劇透,2025年中國5G產業全景圖譜報告的核心亮點及洞察:
兩份圖譜報告將站在時代前沿和產業制高點,分別重點研判智能物聯2.0 (AIoT 2.0)和5G-A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圖景。深度解析人工智能、5G-A/6G通信、區塊鏈、邊緣計算等新興技術的交叉融合趨勢,以及大模型、DePIN、Web3、數據要素交易、碳交易等新技術新應用的崛起對產業生態的重塑作用。
圖譜報告將立足產業實踐,聚焦通信、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的技術創新應用。在通信領域,報告將剖析5G-A、RedCap、無源物聯、衛星互聯網、工業以太網、TSN等新技術對千行百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變革的推動作用。在人工智能領域,報告將研判生成式AI的工業級應用增長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帶動效應。在區塊鏈領域,報告將闡釋DePIN、Web3等新范式在促進價值挖掘和回報方面的潛力。兩份圖譜報告將緊貼技術發展脈搏,對AIoT 2.0及5G-A產業化的關鍵路徑進行系統梳理,為企業創新突破提供思路指引。
智次方研究院公布了《2025年中國5G產業全景圖譜》征集活動,向業內企業發出收錄邀請。這一創新舉措搭建了一個開放、平等、互利的產業交流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為行業龍頭提供了發現合作伙伴的渠道。通過圖譜展示,入選企業將有機會提升品牌影響力,對接上下游資源,融入萬物智聯創新生態。
與此同時,智次方研究院的專家們提前對《2025年中國AIoT產業全景圖譜報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梳理,提出了8個行業深度洞察,為即將到來的AIoT產業發展提供了全面的視角和前瞻性的思考。
綜合GSMA及愛立信等機構數據,5G商用五年來,全球5G連接數2023年底已達16億,相當于4G九年的發展成果;5G流量在移動數據總流量中的占比從2022年底的17%上升至25%,5G用20%的全球移動用戶占比,貢獻了30%的移動流量與40%的移動業務收入。預計2024-2029年,移動數據流量將以約20%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到2029年,5G流量占比將增至約75%;到2030年,全球5G連接數將增至55億,5G和5G-A等技術將創造1萬億美元的產業價值,惠及所有行業。其中,中國到2024年底5G連接數將達10億,運營商已準備好啟動下一階段5G-A的技術發展和投資;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5G連接數將超過16億,占全球總數的近三分之一,5G將為中國經濟帶來約2600億美元的收益,在移動行業對經濟的總影響中占比超過23%。
當前,業界從標準到產業鏈、從應用到產品、從網絡驗證到部署意愿等方面,均已為5G-A商用作好準備:標準上,5G-A首個標準版本R18已于2024年6月正式凍結,具備正式商用條件;頻譜上,各國政府正積極制定5G-A相關頻譜政策,例如毫米波已在全球20多個國家、近百個運營商得到分配,6GHz驗證也已在多地展開;技術上,5G-A各項關鍵技術已在全球多家運營商的網絡中得到驗證,驗證結果符合預期;生態上,業內多家主流芯片廠商推出了5G-A硬件就緒芯片,CPE等形態的5G-A終端已成熟,且跨越體驗和生態拐點的裸眼3D和XR高中低終端齊備;業務上,聯接“人、家、物、車、行業”等的業務場景和商業價值已逐步清晰、成熟,5G-A能夠更好地支持體驗計費套餐以及裸眼3D/XR等沉浸式業務,支持運營商發布更高速率套餐,為運營商帶來新收入;部署上,包括國內三大運營商在內,全球已有13家運營商發布5G-A試點網絡,超60家運營商、設備商共同提出了“擁抱5G-A商用元年”倡議。
面向5G-A更高通信速率的愿景,向高頻段延伸成為重要技術方向。5G-A性能愿景中提出上下行速率較5G提升10倍。考慮到我國Sub 6GHz頻譜資源分配殆盡,進一步重耕/騰挪獲得連續大帶寬的難度較高,向毫米波/6GHz等更高頻段延伸或將成為我國進一步擴大無線網絡帶寬、提升網絡速率的重要手段。3GPP與ITU已針對5G毫米波頻段進行規定,2023年6月工信部發布的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頻率劃分規定》確定了多個毫米波頻段的IMT使用權及相關約束條件,并將6GHz頻段劃分用于IMT,成為全球首個通過國家立法確定相關條例的國家。6GHz頻段是中頻段僅有的大帶寬優質資源,對于5G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對于中國而言,移動生態系統合力推動6GHz頻段發展的條件已經就緒,此舉將有力推進5G-Advanced的發展,并且有助于充分發揮其巨大潛力,加快促進后續技術進步。同時,我國毫米波通信產業也已接近成熟,截至2022年底,主流網絡設備商發布的毫米波設備已全部支持n258頻段,且已有運營商計劃在2025年圍繞5G毫米波通信開展規模試點,推進人流密集區域、智慧工廠、XR等垂直場景的創新應用部署,未來有望正式發放牌照,我國毫米波通信進入商用部署階段。
5G-A從產業共識加速走向規模商用,2024年下半年有望開啟5G-A基站批量部署,同時基站建設由低頻向中高頻發展,因此,2024-2025年,5G基站投資額或基本保持穩定,將帶動新一輪從基礎設施到新場景應用的產業鏈投資機會,其中通信芯片、天線、濾波器、功率放大器、PCB等關鍵環節有望迎來規模增長新機遇。一方面,ELAA-MM(Extremely Large Antenna Array,超大規模天線陣列,是5G-A時代利用更多數量天線振子部署Massive MIMO的方法)有望成為5G-A的重要解決方案,天線振子/通道等網絡器件的需求數量將隨技術演進進一步增多,驅動其價值量提升。另一方面,由于高頻段覆蓋受限,可能帶來基站部署密度增加,采用超密集組網方式解決相關問題,由此推升天線等網絡器件的需求量和價值量。
從全球看,未來三年,91%的運營商計劃將網絡智能化納入其戰略并持續投資,5G+AI將加速運營商智能化。在2024年世界通信大會上,眾多運營商展示了其在移動網絡智能化方面的實踐,如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法國電信Orange等展示了關鍵智能化網絡AI應用,涉及運維和網絡優化等方面,聚焦網管層面實現AI應用,旨在提高人工效率,進而提升網絡性能。從國內看,中國移動等提出“5G網絡AI應用”技術方案,將5G通信技術與AI應用相融合,構建“內生智能”的核心能力,解決5G網絡發展的重大挑戰,實現網絡提質增效,推動網絡向以智為先方向演進,目前已在基于業務的體驗升級、智能網絡優化、智能網絡節能、5G+AI用戶畫像、基于客戶及特定場景的資源保障等方向進行重點布局,后續將驅動“+AI”向“AI+”跨越式發展,推動5G網絡與AI技術雙向賦能,助力經濟社會數智化轉型。
2023年中,僅約27%的固定無線接入(FWA)運營商提供基于速度的FWA服務,2024年中該比例已達40%,市場增勢強勁。其中,通過5G網絡提供該服務的運營商比例正穩步提升,有望成為最主要的連接方式:目前,約有80%的運營商已開始提供FWA服務,其中有128家運營商是通過5G提供該項服務,占FWA運營商總數的53%;預計到2029年底,FWA連接數將從2023年底的1.3億增至3.3億,這一數字將占固定寬帶連接的18%,在此3.3億的連接中,預計近85%是5G FWA連接。
5G-A是6G的前置探索,6G是5G-A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5G-A作為5G演進技術,深化增強5G已有能力和業務應用,持續升級新技術新能力,帶來新場景新業務。面向沉浸實時、智能上行、工業互聯、通感一體、千億物聯和天地一體六大主要應用場景,在網絡、終端、云等方面升級演進關鍵能力。6G是對5G-A的技術增強和突破,對5G-A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展和升級,重點解決沉浸式通信、極高可靠低時延、超大規模連接、泛在連接、人工智能與通信的融合、感知與通信的融合六大場景問題。5G-A和6G在技術標準層面分屬于5G下半場和6G上半場,5G-A/6G一體化推進在應用創新、技術演進、產業生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應用方面,5G-A/6G一體化推進有助于典型業務場景的需求連續性驗證和應用高效協同創新;在技術方面,5G-A與6G的技術特性包含交叉與連續演進關系,決定5G-A/6G必須一體化推進才能實現演進方向一脈相承;在產業生態方面,5G-A/6G一體化推進有助于產業鏈復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
Gartner預測,5G物聯網終端數量將呈指數級增長,到2023年將接近4900萬臺。隨著5G物聯網和平臺的發展,安全和數據隱私問題日益突出。其中不僅涉及數據共享風險以及個人家庭層面的隱私和安全風險,政府和企業的關鍵基礎設施面臨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加。隨著新數據模型的逐步開拓,各行各業的數據正不斷匯集,從而可能形成越來越多即時風險場景,在應用5G的同時,需實施與政府法規相配套的安全模式,為行業融合和商業模式演變保駕護航。同時,5G智能物聯網服務管理企業應考慮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包括防止位置信息被非法獲取,或個人語音、健康和生活方式數據遭到泄露。5G應用創新與數據安全及隱私保護之間須取得合理平衡,監管過嚴將扼殺創新,而過松則會帶來風險。一個國家需在放寬監管以贏得國際競爭力,和收緊監管承擔落后他國風險之間,適當拿捏分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