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第381篇專欄文章。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數據資產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
7月22日,國家數據局再次強調,推動數據產業從“單點突破”向“全域發展”轉型,是加快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新動能的必然要求。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對數據資產化的關注也在持續升溫。
7月23日,上海數據交易所舉行主題為“資本市場新機遇:RDA”的閉門研討會,吸引了十余家國內頂級金融機構共同探討RWA(真實世界資產)與RDA(真實數據資產)等前沿議題。RDA概念的火爆出圈,不僅映射出市場與政策的合力推動,也傳遞出數據資產化正加速向縱深發展的明確信號。
然而,當前關于RDA的討論多聚焦于數據確權、資產化和交易機制本身,卻鮮有深入探討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誰能為RDA持續、穩定地提供源源不斷、真實可信的“真數據”?
答案正是物聯網。
物聯網不僅是RDA數據供給的底座,更是連接實體世界與數字經濟的橋梁。無處不在的物聯網設備和實時數據采集能力,將為RDA注入生命力和可驗證性,使得數據資產真正具備動態性、時效性與可追溯性。
因此,本文將系統闡釋:物聯網為何是RDA價值新范式的“發動機”,以及“物聯網+RDA”如何重塑數據資產化的產業邏輯。可以說,數據資產化的真正變革,正在物聯網與RDA的深度融合中悄然發生。

從本質上看,RDA(全稱為Real Data Assets,真實數據資產)是對RWA的延伸,RWA聚焦于將物理資產(如房地產、充電樁)上鏈數字化,而RDA更強調數據的真實性校驗和價值增益作用,RDA通過封裝實體資產的運營數據(如鋼材交易數據、物流數據),提升資產的信用、透明度和可監管性。
RDA的真正爆發點,正是物聯網持續釋放出的實時真數據。
在海量設備和傳感器的賦能下,物聯網成為RDA天然的“數據礦山”,也是新型數據資產的“價值工廠”。
與傳統的數據采集和靜態資產評估不同,物聯網通過對物理世界的實時感知與動態反饋,可以為RDA提供高可信度、強關聯性、可追溯的基礎數據,助力實現數據從“資源”到“資產”的質變。這是RDA從理論概念走向大規模市場價值兌現的根本保障。
RDA的本質,是讓數據完成確權、價值化和金融化的全過程。只有具備權屬明晰、來源可溯、持續流動的“數據資產”,才能真正參與到資本市場的交易、融資和證券化。而物聯網,是這一鏈條的起點和動力源泉。
首先,物聯網以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和邊緣設備,實現了對工業設備、能源設施、物流資產、醫療終端等一切“物”的實時數據采集。這些數據不僅記錄了資產的運行狀態、流轉軌跡和交易行為,更能通過區塊鏈等技術實現不可篡改的存證,成為資產真實性校驗的黃金標準。
其次,物聯網賦予數據資產以動態可追蹤的生命力,能夠讓RDA的信用機制和價值評估體系具備時效性和彈性。數據不再是靜態的“快照”,而是可以流動、可驗證、可交易的數據流,為金融創新和產業變革提供堅實支撐。
在具體應用場景中,物聯網與RDA的協同效應將逐步顯現。
例如,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通過物聯網實時采集和確權電池的充放電、溫度、循環次數等關鍵數據,實現資產評估、溯源和回收的動態透明,為二手電池金融和綠色信貸提供數據基礎。
海上風電運維領域,風機設備的運行工況、異常振動、能耗輸出等實時數據通過RDA確權,既便于遠程智能運維,也便于按實際可用性進行金融定價和保險理賠。
冷鏈藥品則通過物聯網設備全程采集溫濕度、定位等信息,RDA保障數據可信與合規,助力藥品安全溯源和流通環節的動態信用評估。
更為前沿的是,隨著數據流的實時性和動態性增強,RDA可以基于“數據流”構建出全新的動態信用與實時定價機制,實現資產估值和風險管理的持續優化。
物聯網與RDA的深度融合,不僅將為數據資產化打開新的增長空間,也將徹底重塑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價值鏈。

隨著數字經濟步入深水區,數據資產定價體系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變革。
物聯網、穩定幣、RWA/RDA的深度融合,為機器經濟的閉環創造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尤其是穩定幣的出現,為設備間的自主價值結算提供了必要的金融基礎設施,讓“物”真正成為數字經濟的價值流轉節點。
在上圖所示的“三元閉環”新范式中,物聯網設備通過RDA實現數據確權和資產化,不再只是數據的生產者,而是成為可獨立參與價值流動的數字主體。
原本沉睡在各類設備和產業邊緣的大量“邊緣數據”被喚醒,并以可確權、可流通、可交易的形式直接參與價值分配。每一家物聯網企業、每一個邊緣設備節點因為掌握著自身數據資產的所有權和流通權,未來有可能自主決定數據的應用場景和價值實現路徑。
例如,一臺聯網的工業機器人,不僅能夠實時生成和記錄自己的運營數據,還能將這些數據確權為RDA資產,進而通過區塊鏈等技術安全、可信地傳遞和交易。這些數據資產一旦被市場認可,就具備了金融屬性,可以在供應鏈金融、碳資產交易等場景中參與價值流轉。然而,如果缺少有效的流通媒介,數據資產的價值兌現依然面臨瓶頸。此時,穩定幣的介入至關重要。
作為數字經濟體系中的“價值錨”,在機器經濟場景下,穩定幣不僅為RDA交易提供定價和結算單位,還將極大推動設備間的自主交易和自動結算。
未來的智能工廠中,傳感器、生產設備乃至自動運輸車輛,均可依據自身在RDA上確權的數據資產,與上下游設備或服務進行自動化價值交換。原材料的采購、設備的租賃、產能的調度,甚至碳排放配額的買賣,都可通過穩定幣在鏈上實時結算。設備間無需依賴傳統金融中介,就能實現機器對機器(M2M)的無摩擦經濟活動,極大提高產業協作效率和價值發現能力。
RWA/RDA的融入將進一步豐富這一生態。
RWA代表著那些能夠被上鏈的真實資產,如廠房、設備、土地、應收賬款等,而RDA則是這些資產在物聯網實時數據驅動下所生成的數字孿生資產。兩者打通后,可以實現資產的透明化、流動化和金融化。
舉個例子,一輛物流卡車既可以作為RWA在鏈上確權(證明其所有權和物理存在),又可以不斷生成RDA(如行駛里程、貨物運輸狀態、碳排放等數據),這些數據將成為資產估值、風險評估和信用評級的新基礎。
因此,物聯網、穩定幣、RWA/RDA的深度融合,將推動資產與數據的自動結算和價值轉移,形成“可信資產—真數據—自動結算”的閉環,實現產業金融的鏈上重塑。
這一閉環不僅將極大提升產業效率和金融創新能力,也將深刻改變數據資產的定價邏輯。物聯網企業和設備制造商不再僅僅是數據的采集者和提供者,而有望成為數據資產化、金融化的主導力量。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物理節點、每一臺智能設備,未來都有機會在“三元閉環”中獲得獨立的價值身份,實現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定價的華麗轉身。
在數字經濟的早期階段,數據資產的定價和信用體系高度依賴于中心化平臺與靜態模型。平臺型企業憑借流量和算力優勢,主導了產業數據的采集、確權、估值與流通。對于絕大多數物聯網企業和產業設備制造商來說,他們只是數據的貢獻者和被動參與者,在數據價值鏈的分配中處于邊緣地位。
這一格局帶來兩個突出問題:一方面,資產估值與信用評估無法及時反映真實、動態的資產狀態,導致資源錯配和信用溢價;另一方面,產業鏈下游企業與設備生產商很難主導數據資產的流動和價值實現,創新動力被嚴重抑制。
隨著RDA體系的成熟和物聯網的全域普及,這一局面將發生根本改變。
物聯網終端設備不再只是簡單的感知與上傳節點,而是成為動態數據流的持續生產者和數據資產的主動確權者。以RDA驅動的實時數據為基礎,產業設備的金融服務定價也將獲得質變。
例如,同一臺價值1000萬元的注塑機,采用傳統質押模式時,因缺乏動態運營數據,金融機構只能按高風險權重評估,質押率較低,年化利率通常較高,比如為9%。而接入物聯網后,設備的運行狀態、產能利用率、維保記錄等實時數據均被動態確權上鏈,金融機構可能對其風險權重下調至20%,質押率提升,年息水平也可能隨之降至6%左右。動態數據將降低信息不對稱和違約風險,還可能直接帶來融資成本的下降和產業資本效率的提升。
與此同時,隱私計算與零知識證明等新一代隱私保護技術,正成為產業數據資產化的關鍵護航者。
相對于工業機密數據不敢上鏈的傳統死角,隱私計算能夠保障數據在不泄露明文內容的前提下實現計算與驗證,零知識證明則允許資產的真實性和合規性被驗證,但其詳細數據內容對外不可見。這不僅解除企業對于數據泄密和商業機密外泄的后顧之憂,也讓更多高價值的工業數據得以安全上鏈、參與資產化與流通,這將進一步擴展RDA的應用邊界和產業影響力。
當然,數據資產流通和定價的分布式化,也將帶來新的風控挑戰。
例如,制造商通過偽造傳感器信號進行“數據漂白”,可能導致資產信用虛高、系統性風險放大。對此,可考慮引入支持遠程熔斷的硬件信任根(Root-of-Trust)機制——只有經硬件級信任根認證的數據流,才能被確權上鏈,一旦檢測到異常可實時熔斷,保障產業數據流的真實性與可追溯。
由此,過去屬于平臺所有的數據主權,可以逐步回歸產業一線。以分布式能源和微電網為例,過去只能依靠中心化平臺進行數據申報和價格撮合。而在RDA體系下,每個邊緣節點(如分布式光伏、儲能電池、充電樁)都能通過實時數據流展現自身產能、用能、剩余電量等,從而在鏈上自主定價、直接與市場撮合,參與電力現貨交易。這不僅將激活邊緣設備的價值,還將提升能源市場的靈活性和透明度。
對于物聯網企業而言,這場數據資產化與定價權變革既是挑戰,更是一次難得的躍遷窗口,有希望實現從“數據生產者”到“數據銀行家”的身份轉型。
面向未來,RDA與AI+IoT的深度協同,將有望成為推動數字經濟躍遷的核心動力。當RDA能夠為AI智能體提供真實、動態的資產數據,AI不僅能認知世界,更能參與價值創造,實現從認知智能到價值智能的躍遷。最終,AIoT智能體在RDA驅動下,將實現自我金融化、自主決策與價值流轉,推動機器經濟與人類經濟深度融合。
這一趨勢將為物聯網企業、數據服務商和金融機構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物聯網企業能夠通過RDA掌控和放大自身數據資產價值,成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價值節點;數據服務商可基于RDA為各類設備和場景提供高質量、合規的數據治理與流通服務,拓展全新的商業模式;金融機構則有望借助RDA和實時數據流,創新動態信用、智能風控和自動化金融產品,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動態平衡。多方協同下,數據資產的金融化和產業化或將激活數字經濟的新動能。
參考資料:
1.數據資本時代新基建?上海數交所首提RDA新范式 真數據變“金資產”,來源:科創板日報2.國家數據局:推動數據產業向“全域發展”轉變,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