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人工智能進入物理世界的數字底座,是把算法與算力嵌入現實空間的唯一通道。
沒有高穩定、低時延、可度量的“通感”能力,智能就停留在屏幕之內;只有當傳感、通信與終端系統將真實世界的狀態持續數字化,人工智能才能對生產與生活實施感知、理解、決策與執行的閉環。因此,物聯網在“人工智能+”時代不是可選項,而是不可或缺的底層基礎設施與產業操作系統。
在這樣的認識前提下,中國正進入“人工智能+”的系統性推進階段。最新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并設置了清晰的進度目標: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普及率超90%,到2035年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的新階段。

該意見將“模型、數據、算力、應用環境”等基礎支撐與“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重點領域聯動起來,強調以真實場景牽引技術突破與價值創造的閉環建設。
國務院近期批復的《蘇南重點城市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支持無錫構建以物聯網為核心的數字產業體系。一直以來,無錫始終堅持“人工智能+物聯網”融合發展思路,全面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并致力于將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技術成果展示平臺、產業資源集聚樞紐、創新生態構建高地。

今年物博會的主題“萬物智聯 · 無盡前沿”,正是對“人工智能+物聯網”緊密耦合的明確回應:以感知與通信為底座,驅動“智能+價值”的動態雙輪,貫通從數據采集、網絡傳輸到智能理解、決策執行與價值結算的全過程,使“從0到1”的原始創新與“從1到N”的工程擴散在同一場域內閉環。
與以往“單賽道展陳”的線性敘事不同,本屆物博會以內生一體的“通感智值”框架完成內核升級,通過“會+展”的雙平臺協同,既組織高密度的政策解讀與前沿研討,也在5萬平方米的專業展區與多場生態活動中呈現能力、場景與商業的實時對接。
本屆物博會將以“能力為綱、協作為徑、場景為錨”的三重創新為結構主線:
第一重,以能力范式重構“通信-感知-智能-價值”的一體化能力鏈,立體展示從“萬物互聯”邁向“萬物智聯”的躍遷;
第二重,以生態協同構建鏈主企業、平臺能力、開發者與方案商的多層聯動,縮短從PoC到規模化的周期,讓技術轉化為可計價的供需匹配與產業增量;
第三重,以場景治理將“數據、算力、模型、終端”置于同一約束與評價體系之下,形成可驗證、可復制、可結算的解決方案,讓“智聯”在真實環境中經得起測試、迭代與推廣。
接下來,我們將依次探秘2025物博會三重創新的內涵與路徑,呈現一場能力、協同與場景并進的“萬物智聯”實踐。
以通信+感知為底座,驅動智能+價值循環,打造AIoT一體化能力鏈
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的協同進化中,能力不是零散的器件清單,而是一條從通信到感知、從智能到價值的完整鏈路。
能力范式的要義在于以“通信-感知-智能-價值”的一體化能力鏈為結構,把數據采集、網絡傳輸、模型推理、決策執行與價值結算聯結為可度量、可復制、可結算的閉環。

這條鏈路既是技術體系的骨架,也是產業運行的操作系統,決定了從“萬物互聯”走向“萬物智聯”的躍遷速度與質量。
以通信為起點,是因為數據的“全連接”先于一切。低時延、高可靠、可確定的連接讓數據在端、邊、云之間順暢流動,使場景中的狀態變化得到連續可用的表達。
感知是智能的“原材料”,多模態傳感與融合校準決定了數據的真實性與可解釋度,直接影響模型的輸入質量和魯棒性。
智能承擔理解與決策的核心職能,端側小模型、邊云協同、行業垂類模型與知識圖譜共同構成推理引擎,使系統具備時空認知與自適應迭代能力。
價值是閉環的終點也是起點,通過按連接、按事件、按性能乃至按成果的SLA化結算機制,將能力供給與業務成效綁定,反過來牽引能力鏈持續優化。
當“通信-感知-智能-價值”四段不再割裂、而是以統一指標與接口貫通時,物聯網才真正成為人工智能進入物理世界、落地實體經濟的工程化路徑。
圍繞這一能力范式,本屆物博會在“會”與“展”兩個維度同步重構內容與組織方式,使理念能夠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通過不同載體得以驗證和轉化。
“會”側聚焦思想前沿與方法論打磨,以1場高規格開幕式匯聚政、產、學、研、金各界力量,緊接7場專題會議,分別面向空天地海一體化信息網絡、AI+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技術與應用、智能傳感、車路云一體化與智能駕駛、電子信息與高端裝備產業鏈、AI+工業軟件等關鍵方向展開縱深研討。
本屆物博會期間,多項具有行業指引價值的研究成果將集中發布,為全球物聯網發展提供系統性的評估依據與前沿趨勢洞察。物聯網產業規模測算指標體系及萬物智聯發展指數將首次亮相,旨在通過統一口徑,為行業建立可對標、可評估的量化基準,助力產業實現科學度量與有序發展。同時,由多家國際物聯網組織共同研判的2025全球物聯網十大趨勢洞察也將在會上揭曉,從技術突破、模式重構與應用升級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未來產業演進的關鍵路徑。同時,由一眾院士專家領銜,已連續舉辦十屆的結果將同步公布,歷經十年積累,“三新”評選累計征集近萬項創新成果,持續挖掘具有原創性、引領性與代表性的物聯網實踐案例,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此外,物聯網智庫將在會議同期發布,以“通感智值一體化”為框架,系統勾勒“萬物智聯”從底層能力、場景落地到商業價值的完整圖景。
“會”的價值,在于把國家政策的目標時標與產業實踐的評價指標對齊,把抽象的愿景轉譯為可操作的能力清單與落地路線。
與“會”的思想場互為鏡像,“展”則將能力范式可視化、可體驗、可對接。作為“1+N”的組合,“1”是一場以“智能感知-網絡連接-垂直賦能”為主線的物聯網產品與應用展;“N”是由頭部企業與生態伙伴發起的多場生態圈活動,構成從技術到合作的實時路由。
“展”的意義,在于把能力范式拆解為可復用的工程模塊與場景SOP,讓參展者與觀眾能在5萬平方米的“系統實驗場”中完成從理解到對接的即時轉換。
鏈主、平臺、開發者與方案商的系統合奏
生態協同的本質,是把單點能力變成可復制的系統能力,把一次性合作變成可持續的價值網絡。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的深度融合過程中,單一廠商難以獨立完成從樣機驗證到規模化部署的跨越,唯有鏈主企業、平臺能力、開發者與方案商形成多層協作,才能以標準化接口、統一指標與SLA化合約,縮短從PoC到量產的周期,降低跨域集成的復雜度與不確定性。生態協同因此成為產業擴散效率的決定性變量。
回望過去一輪技術遷移,“人工智能+物聯網”的生態演進已經經歷了從“硬件創新”到“系統級創新”的階段躍遷,并正在邁向“生態服務創新”的新階段。
以硬件為中心的創新強調器件性能與單機可用;系統級創新以端、邊、云的協同為關鍵,追求在真實場景中的閉環穩定性與可維護性;而生態服務創新則在能力與場景之上疊加服務、計價、運營與金融工具,使交付從“項目制”走向“產品化+服務化”的長周期合作。
當生態從“拼零件”升級為“拼體系”,規模化的臨界點才真正被觸碰。
2025物博會把生態協同置于“會+展”的核心敘事中,通過品牌活動與專題展陳的組合,搭建跨企業、跨領域的協作路由。
通過頭部企業的“主場+共創”機制,生態協同從理念變成流程,從流程變成合同,從合同走向規模。
展陳層面,智聯生態館承擔“生態服務創新”的可視化窗口。這里引入物聯網兩用產品技術展,系統展示倉儲物流信息化、無人機裝置與反制設備、空間物聯網、智慧國動等方向的最新技術與應用,呈現通感融合與任務協同在復雜環境中的系統表現。同時,館內設置智慧環保、數據能力、空天物聯網三個生態展區,將環保監測、數據要素化與空天地一體化通信感知能力進行跨域串聯,展示從設備到服務、從數據到價值的完整路徑。觀眾不僅能看到單項能力的指標,更能理解不同能力在同一場景下的接口關系、協作流程與價值交付方式。
值得強調的是,這一生態協同路徑與國家層面的政策導向高度一致。《意見》提出,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將人工智能融入戰略規劃、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等,推動產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并明確“推進工業供應鏈智能協同”“打造人工智能應用服務鏈”。這些表述為生態協同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支點,也為產業各方通過平臺化、服務化的合作模式實現價值分配與風險共擔提供了制度空間。
無錫以物博會為載體,通過生態活動、專題展館與供需對接,把政策中的“應用服務鏈”落實為可執行的協同流程,把“供應鏈智能協同”具體化為跨企業、跨區域的合作范式。
讓數據、算力、模型與終端在同一約束力閉環
場景治理的核心,是讓技術在真實約束中被統一度量、在復雜環境中可重復運行、在商業邏輯中可持續結算。
物博會所倡導的萬物智聯“數智原生”理念,不再把“數據、算力、模型、終端”各自為政地堆疊,而是把它們放進同一場景、同一工況、同一SLA指標體系下跑通,以可驗證的過程與可復制的SOP,生成能跨區域、跨行業遷移的解決方案。
在車路云一體化與自動駕駛場景中,閉環能力是評價體系的第一性原理。道路側感知為車輛和基礎設施提供高可靠的環境態勢,邊緣控制則把低時延的決策前移至路側與近端MEC,云邊協同負責全局最優與持續學習。
在工業智聯場景中,質檢、調度與工控安全的顆粒化標準是“可復制”的關鍵。質檢要從“模型A的準確率”過渡到“多批次、多工藝、跨產線”的誤檢率與漏檢率評估;調度要把理論最優轉化為節拍與能效的聯立目標;工控安全則要建立覆蓋設備側、網絡側與應用側的多層護欄與演練機制。
空天地海信息網絡與兩用技術,是場景治理的“復雜邊界”。星地融合的空間物聯網、光通信與光感知/光鏈路/光網絡、以及全光時空基準,要求在極端環境、長鏈路、多節點中確保同步、定位與安全。物博會在展陳與論壇中,將這類技術納入同一驗證框架:鏈路時延與抖動必須與任務時限聯動評測,感知靈敏度與抗干擾性能要與任務成功率綁定,時空基準的穩定度要可審計。
在智慧生活的維度,場景治理落在互操作與供應鏈協同。全屋智能并非孤立設備的堆砌,而是多品牌、多協議、多形態終端的環境級交互。物博會將互操作性測試與用戶體驗指標同屏呈現,把跨協議聯動成功率、延遲與穩定性與安裝交付時長、售后返修率等運營指標并行評估。
更為重要的是,場景治理提供了一種“從試點到規模”的組織學。會期內,物博會將把重點場景的指標口徑與評測流程公開化,通過供需對接與生態共創,將“能力”與“場景”映射到落地標準,推動形成可移植的聯合方案。當一個場景被定義、被驗證、被結算、被復制,產業才能進入可預期的正循環。
以能力為綱、以協作為徑、以場景為錨
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的系統化推進中,三重創新并非平行展開的三條支線,而是彼此咬合、相互牽引的整體工程。以能力為綱、以協作為徑、以場景為錨,構成從理念到工程、從工程到交易、從交易到規模的閉環路徑。
能力范式提供“通信-感知-智能-價值”的統一骨架與技術語法,生態協同將鏈主企業、平臺能力、開發者與方案商組織成高效的“交付機器”,場景治理則把“數據-算力-模型-終端”放入同一約束系下連續驗證、可復制遷移。三者互鎖的結果,是將碎片化的技術與零散的試點轉化為可度量、可結算、可復用的產業能力,為跨行業擴散與跨地域復制提供穩定的“操作系統”。
這種互鎖關系在“政策+資本+場景”的一體化機制下被進一步放大。
本屆物博會將把物聯網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的“三新”評選與投融資、園區承接同步推進,圍繞智能傳感器、物聯網通信、具身智能與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四大主賽道,同時關注衛星互聯網、量子傳感等未來新賽道,形成從榜單遴選、資本加速到園區載體落地的協同流程。當評選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當資本與園區圍繞同一指標體系介入,創新成果就能在更短周期內從PoC進入規模化。
與此同時,物博會鼓勵企業以數據要素的運營能力、模型與工具鏈的可組裝性,以及端邊云協同的伸縮性為基礎,構建面向不同行業的“能力即服務”與“場景即服務”模式。當數智原生成為企業的默認形態,產業的創新速度將由“研發周期”轉變為“版本節奏”,從而持續釋放“通感智值”的復利效應。
本屆物博會以“會+展”的雙平臺協同,面向能力范式、生態協同與場景治理三條主線給出一套可驗證的看得見的結果與可追蹤的長期價值。
觀眾可在開幕式與主題論壇獲取產業趨勢,在系列專題中學習最新案例;參會企業可借助供需對接與投融資路演,把能力與場景映射到落地實踐;開發者與方案商則可通過工作坊與技術沙龍獲取工具鏈、接口與測試集,快速完成從原型到集成的跨越……
當能力范式、生態協同與場景治理在無錫這座物聯網“首航之地”和“領航之城”內持續滾動,數據流、技術流與資本流將持續匯聚,形成可預期、可評估、可復制的落地路徑。
10月31日-11月2日
無錫
2025世界物聯網博覽會與您相約!

掃碼免費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