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馬斯克旗下 SpaceX 宣布以 170 億美元收購 EchoStar 的無線頻譜資源,包括 AWS-4(2GHz)和 H 頻段,用于其 Starlink 衛星網絡的拓展。SpaceX 將支付最高 85 億美元現金以及價值最高 85 億美元的 SpaceX 股票;此外,SpaceX 還同意承擔 EchoStar 截至 2027 年 11 月總計約 20 億美元的債務利息。
此消息一出,便引發市場廣泛猜測:Starlink 或許最終會演變為既提供寬帶服務、又承載地面移動服務的全球性運營商。對此,埃隆·馬斯克在參加節目接受采訪時直言不諱地表示——“Starlink 成為全球移動運營商將成為‘選項之一’。”
所以,Starlink 真會成為一家全球移動運營商嗎?如果是,它將對傳統運營商格局帶來怎樣的沖擊?
衛星運營商要從太空提供直連設備移動服務,通常需要與至少一家持有地面移動許可證的移動公司合作。SpaceX 目前與 T-Mobile 建立了合作關系,但此次頻譜收購將使其能夠更獨立地提供 D2C 服務。
AWS-4 頻譜(2000-2020 MHz 和 2180-2200 MHz)被廣泛認為是 D2C 服務的“黃金頻段”,與改造自地面移動通信的頻譜不同,AWS-4 頻段最初就是為移動衛星服務(MSS)分配的。收購 AWS-4 頻譜,使 SpaceX 從單純的 D2C 合作伙伴轉變為擁有專用 MSS 頻譜的運營方。這筆交易將允許 SpaceX 在自己掌握的頻段上運營 Starlink D2C 服務,而不再僅僅依賴從 T-Mobile 或其他移動運營商租賃頻譜。
業內相關專家表示:“有了 50 MHz 的專用頻譜,Starlink 能提供的原始帶寬將增加 1.5 Gbit/s。這對客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速度提升。計算方式是:LTE 的頻譜效率為 30 bit/s/Hz × 50 MHz = 1.5 Gbit/s。 這項協議使 Starlink 在 D2C 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因為它將首次親身掌握如何利用地面頻譜的經驗。通過合作伙伴獲得經驗是一回事,而自己掌控頻譜則完全是另一種局面。”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擁有專屬可用頻譜 ≠ 立刻能替代地面網絡。即便有這塊頻譜,運營一個與傳統 MNO 相當的地面級網絡仍需大量地面基礎設施、頻譜資源與設備生態支持;因此現有業內觀點普遍認為“短期內 Starlink 不足以形成對傳統運營商的替代”。
馬斯克自己也表示:“明確來說,我們不會讓其他運營商破產。他們依然會存在,因為他們掌握著大量頻譜資源。但是,你應該能夠像使用 AT&T、T-Mobile 或 Verizon 一樣,擁有一個 Starlink 賬戶。這個賬戶既能配合你家里的 Starlink 衛星 天線,通過 Wi-Fi 使用,也能在你的手機上使用。我們會成為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既能滿足家庭高速帶寬,也能提供直連手機的高速帶寬。”
不過,在被問及是否會通過收購運營商來獲取更多頻譜時,馬斯克笑著回答:“這不是完全不可能。我想,也許會發生吧。”雖然顯然帶有玩笑意味,但這一想法至少“突出了 SpaceX 可能會繼續尋求更多頻譜的可能性”
一些分析師認為,簽署虛擬運營商(MVNO)協議,是 Starlink 成為同時提供衛星與地面無線服務的“全能型”移動運營商的最佳途徑。
在短中期內,Starlink 若要真正切入移動通信市場,直接走“自建網絡+自有頻譜”的道路成本高昂且難度極大。首先,移動通信的核心壁壘在于頻譜資源與地面網絡基礎設施,而這兩者不僅需要巨額資本投入,還受到嚴格的監管與政策限制。即便 SpaceX 通過收購 EchoStar 獲取了 AWS-4 與 H 頻段,想要將其轉化為可大規模商用的地面網絡能力,仍需經歷頻譜清理、標準適配、終端芯片支持以及與現有生態的兼容過程,短期內并不現實。
相比之下,與現有 MVNO(虛擬運營商)合作則是一條更具可操作性和成本效率的路徑。一方面,MNO 已經建立了覆蓋廣泛的地面基站網絡和成熟的用戶服務體系,Starlink 可以借助其資源快速將“衛星直連手機”的能力嵌入現有套餐中,實現用戶無感知的跨網絡切換。這種模式能有效避免重復投資和冗余建設,也能大幅縮短 Starlink 進入移動市場的周期。
另一方面,MVNO 模式為 Starlink 提供了靈活的市場切入口。通過批發購買 MNO 的網絡容量,Starlink 可以以較低成本推出自有品牌的移動服務,并與自身的衛星網絡形成互補:用戶在地面網絡下享受傳統蜂窩覆蓋,在偏遠或無信號區域則自動切換至 Starlink 衛星,實現“無縫體驗”。這種混合模式不僅能夠快速驗證市場接受度和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也有助于 Starlink 在積累用戶規模和品牌影響力的同時,為后續可能的獨立建網或更深度整合奠定基礎。
總體來看,在未來兩到三年內,這種合作驅動的路徑無疑是 Starlink 邁向全球移動運營商角色的最務實選擇。
在 EchoStar 與 SpaceX 的交易引發行業震動之際,蘋果的角色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蘋果在 iPhone 17 發布會上并未提及任何新的衛星通信功能,這看似尋常,卻耐人尋味。畢竟,早在 2022 年,蘋果便通過與 Globalstar 的合作,率先將衛星直連功能引入智能手機,開啟了 D2D(Direct-to-Device)市場的先河。如今,隨著 SpaceX 豪擲 170 億美元收購 AWS-4 與 H 頻段頻譜,蘋果是否會在未來機型中支持這些新頻率,成為影響整個行業走向的關鍵問題。
蘋果的遲疑并非沒有原因。根據多方報道,蘋果內部早已存在分歧——部分高管擔憂,過深介入衛星通信業務,會讓蘋果從“設備制造商”逐步走向“類電信運營商”的角色,從而帶來更嚴格的監管與更復雜的合規成本。這種顧慮在 SpaceX 進入頻譜市場后進一步放大:既然馬斯克的團隊正主動承擔起“衛星直連運營商”的定位,蘋果是否還有必要親自下場?還是應該退居幕后,把衛星連接交給 Starlink 或傳統運營商來主導?
衛星產業分析師 Tim Farrar 的觀點頗具代表性:“蘋果的選擇,將決定未來行業的版圖。它是繼續押注 Globalstar 與自有的演進路線,還是轉而與 Starlink 站隊?這不僅是合作對象的選擇,更是產業鏈主導權的抉擇。” 在他看來,SpaceX 此舉實際上給了自己一個向蘋果施壓的籌碼:如果蘋果想保持衛星功能的差異化,就不得不面對 Starlink 在頻譜與網絡能力上的新優勢。
事實上,蘋果并非沒有行動。去年,蘋果宣布追加投資,支持 Globalstar 建設新一代 C-3 衛星星座,目標是顯著提升吞吐量和服務質量,為未來的 iPhone 帶來更強大的衛星連接能力。然而,從公開信號來看,Globalstar 的愿景仍偏向于增強應急和低容量通信,而非為用戶提供大帶寬娛樂服務——正如分析人士所言,“在山頂看 Netflix”并非其商業模式;這與馬斯克高調描繪的“手機隨時隨地高速上網”愿景,形成了鮮明的戰略差異。
由此可見,蘋果與 SpaceX 在衛星直連領域可能走向分化:前者更傾向于穩健、補充性的應用,避免越界進入運營商戰場;后者則志在借助專屬頻譜和全球星座布局,打造全面的移動通信解決方案。正是這種分化,讓蘋果的下一步動作,成為撬動行業格局的最大不確定性。
無論蘋果如何抉擇,EchoStar 與 SpaceX 之間的這項協議,已經被 Recon Analytics 創始人 Roger Entner 評價為美國電信行業近年來最具戰略意義的交易之一。Entner 在一篇博文中總結道:“四強競爭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美國通信未來之戰——一場同時在地面和軌道上展開的戰爭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