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 ((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單元)是現代電子設備中的“隱形骨干”。如今,數十億臺設備依靠 MCU 實現控制、感知與通信功能,廣泛分布于各行各業。通過在一顆低功耗芯片上集成處理器、存儲器以及輸入/輸出外設,MCU 能夠應用于從家用電器、可穿戴設備到汽車與工業機械的各類場景。
物聯網 MCU 是互聯設備的“大腦”。與傳統 MCU 不同,IoT MCU 專為互聯設備而設計,通常結合處理與控制能力,同時集成或支持通信接口。隨著物聯網部署的擴展,這類互聯 MCU 正成為低功耗、始終在線型應用(如智能電表、工業傳感器、聯網汽車等)的關鍵推動力。
根據 IoT Analytics 于 2025 年 10 月發布的《2025–2030 年物聯網 MCU 市場報告》,全球 MCU 支出在 2024 年達到 232 億美元,該市場包括物聯網(IoT)和非物聯網 MCU,預計到 2030 年將以 3.9% 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增長,屆時市場規模將達到 294 億美元。這一增長的背景是全球連接技術的快速擴張——到 2030 年,全球物聯網連接設備的基數預計將超過 400 億臺。

對于物聯網 MCU 供應商而言,市場正在復蘇,技術不斷變革,這意味著供應商必須時刻了解最新趨勢,才能在高度集中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而對那些使用物聯網 MCU 的 OEM/終端用戶來說,隨著物聯網 MCU 變得更加開放、節能、智能和安全,緊跟技術趨勢和關鍵供應商的步伐可能會非常有價值——在此背景下,本文將基于 IoT Analytics 最新發布的報告,概述物聯網 MCU 市場的近況和未來技術趨勢。
物聯網 MCU 與傳統 MCU 的差別,不僅僅是加了一個“Wi-Fi”或“BLE”模塊,而是理念與生態的全面升級。

表:傳統 MCU 與物聯網 MCU 對比
全球 MCU 市場規模預計到 2030 年將接近 300 億美元,具體到物聯網 MCU 細分市場,亦是一片欣欣向榮。根據報告數據,2024 年全球物聯網 MCU 市場規模達到 51 億美元,較 2023 年下降 9%,這一萎縮主要由于供應鏈整體庫存消化所致。然而,2025 年上半年市場分析顯示出明顯的回暖,隨著需求恢復、交付周期與價格趨于穩定,物聯網 MCU 收入同比增長 1.8%。報告預測,物聯網 MCU 未來市場將保持穩健增長,到 2030 年年復合增長率(CAGR)約為 6.3%,屆時市場規模預計達到 73.2 億美元。
驅動物聯網 MCU 增長的關鍵因素如下:
2023 和 2024 年,工業物聯網市場增長放緩,為自 2014 年 IoT Analytics 開始研究物聯網市場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硬件領域(包括自動化和半導體細分市場)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許多企業因此推遲了硬件升級。然而,根據 IoT Analytics《全球物聯網企業支出(2025 年第一季度更新)》預測,2025 年將迎來加速增長。各家企業預計將釋放被延遲的自動化升級需求,而這些升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基于 MCU 的 PLC、IPC 和網關設備,從而推動物聯網 MCU 市場增長。
根據 IoT Analytics 的《2015-2027 年全球低功耗廣域網(LPWAN)追蹤與預測報告》,全球范圍內有近 13 億個 LPWAN 物聯網連接,約占 2023 年全球已連接物聯網設備的 8%。報告預測,到 2027 年,LPWAN 連接數量將以 26% 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屆時將達到 30 億個,占全球所有物聯網連接的 10%。
得益于 NB-IoT 和 LoRaWAN 的部署,2025 年,LPWAN 芯片組預計同比增長 8%。交通、智慧城市及建筑與基礎設施是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而智能電表則貢獻了最大體量。印度計劃到 2027 年完成 2.5 億臺智能電表安裝,歐洲各國也在推進相關計劃,這些政府主導的智能電表項目正在推動大規模部署。
每個 LPWAN 設備都需要 MCU 作為通信模塊的主控,從而確保持續需求。
在物聯網智庫此前的多篇稿件中,已經強調過邊緣 AI/端側 AI 的趨勢——邊緣 AI 是指在設備端(如智能手機、智能家居設備、可穿戴設備)進行 AI 處理,而非完全依賴云端服務器。這種轉變帶來了三大核心優勢:首先,通過本地處理數據,邊緣 AI 顯著減少了數據傳輸到云端的延遲,從而提升響應速度;其次,敏感數據無需上傳云端,降低了數據泄露風險,增強了隱私保護;最后,本地計算減少了云端數據傳輸的能耗,提高了能源效率。
尤其隨著生成式 AI 應用的激增,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也隨之增加,使用生成式 AI 進行搜索推理的電力消耗是傳統網絡搜索的十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在數據中心部署節能芯片外,將 AI 工作負載轉移到邊緣計算設備上也是一個有效的策略。采用混合 AI 架構可以靈活地結合云和邊緣計算的優勢,邊緣側終端設備,如智能手機、PC 以及車輛等,完全有能力使用較小的模型來處理相應的工作負載,而無需依賴云端資源。
在此背景下,IoT Analytics 認為,邊緣 AI 是工業 AI 的潛在下一個重大趨勢,專用邊緣計算硬件(如 MCU)的成熟,使邊緣 AI 對制造商來說成為可實現的目標,AI 與 MCU 的集成可實現邊緣的始終在線推理。
物聯網 MCU 市場的地理重心正穩步向亞洲轉移,數據表顯示,2024 年所有地區均經歷市場收縮,而亞洲將在 2025 年實現最大程度的復蘇。中國是推動這一增長的主要動力。
中國市場增長背后,是近期在能源基礎設施項目中的大量投資,而物聯網 MCU 在這些項目中將發揮關鍵作用。例如,2025 年 1 月,中國國家電網宣布將創紀錄地投資 880 億美元,用于優化電網并強化配電基礎設施。展望未來,中國市場預計將保持最快增長勢頭,一直延續至 2030 年。
美中科技摩擦使 RISC-V 指令集架構(ISA)從一種技術選擇上升為戰略必需。今年 3 月,有兩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計劃首次發布政策指導,鼓勵在全國范圍內使用開源 RISC-V 芯片,以加速減少中國對西方技術的依賴。消息人士稱,該政策由包括網信辦、工信部、科技部和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內的八部門聯合起草。
如果政策正式發布,將成為全球首個明確要求大規模采用 RISC-V 的國家政策,確立了其作為國家戰略重點的地位。當像中國這樣的大市場以國家層面推動 RISC-V 時,必將擴大其全球生態系統,促進軟件與開發工具的成熟,加速資本與技術的跨境流動。
即便在尚無強制政策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廠商也主動采用 RISC-V,將其視為一種靈活、具成本優勢且高能效的替代架構。與需要授權預制內核的 ARM 等專有架構不同,RISC-V 采用開放、免版稅模式,使企業能夠根據特定任務設計并定制處理器內核,無需支付授權費用,從而降低對少數主導供應商的依賴,并獲得更大的設計自由度。
汽車行業已成為 MCU 創新的關鍵戰場。RISC-V 憑借其靈活可定制的特性,正在加速支撐汽車向軟件定義汽車(SDV)和智能出行方向轉型,它特別適用于為關鍵車載系統(如安全、通信及 AI 驅動功能)開發定制化處理器。
近期基于 RISC-V 的典型案例包括:
瑞薩電子:2024 年 3 月,日本半導體制造商瑞薩推出基于自主研發 RISC-V 內核的 R9A02G 系列 32 位 MCU,面向多樣化的物聯網、工業及消費類應用。
微芯科技(Microchip):2024 年 7 月,美國半導體廠商微芯科技發布 PIC64GX RISC-V MCU 系列,采用 64 位 RISC-V 子系統,以提升能效與安全性,并降低側信道攻擊風險。
英飛凌:2024 年 11 月,德國半導體制造商英飛凌在其 AURIX TC4x 系列中引入基于 RISC-V 的選項,支持構建可擴展、安全的 SDV 平臺。
億咖通:2025 年 5 月,中國汽車智能化方案提供商億咖通發布基于 RISC-V 架構的 EXP01 處理器,該芯片通過了最高等級的汽車功能安全認證(ASIL-D)。
當前,MCU 設計高度聚焦于超低功耗,以支持電池供電的長壽命物聯網部署。隨著物聯網部署擴展到功耗受限的環境,MCU 供應商正在集成先進的電源管理功能,例如深度睡眠模式和自適應電壓控制,以大幅降低能耗。這種對能效的關注直接轉化為更低的運營成本,并支持基于“部署即忘”設備且電池壽命長達數年的全新商業模式。
節能 MCU 的典型案例包括:
意法半導體:2024 年 11 月,總部位于瑞士的半導體廠商意法半導體推出 STM32WL33,一款超低功耗無線系統級芯片(SoC),面向智能電表、智能建筑及工業物聯網應用。該芯片在寬帶接收模式下的電流可低至 4.2 μA,并在配合某些優化傳感器時,其電池壽命可延長至 15 年。
恩智浦:2025 年 1 月,總部位于荷蘭的半導體廠商恩智浦發布 MCX L 系列新一代超低功耗微控制器,基于 40 納米 ULP 工藝,并具備自適應動態電壓控制(ADVC)。通過動態調節核心電壓,MCX L 系列據稱可實現高能效,功耗可降低高達 50%。
先進的人工智能 AI 和機器學習 ML 功能正從云端遷移至芯片端,使設備能夠實時進行智能推理。邊緣 AI 的集成正在將 MCU 轉變為智能決策中心。這一轉變使廠商能夠通過上移軟件棧提供更多價值,并從 AI 驅動的應用中獲取收入,同時實現降低延遲、增強數據隱私以及減少對云基礎設施依賴的優勢。
MCU 上的邊緣 AI 典型案例包括:
意法半導體:2024 年 12 月推出 STM32N6 系列微控制器,配備 Neural-ART 加速器,據稱可顯著提升機器學習性能。
英飛凌:2024 年 4 月推出 PSOC Edge 系列 E81、E83 和 E84 微控制器,旨在通過增強機器學習能力提升物聯網、消費類及工業應用的智能化水平。

圖表展示了硬件安全元素如何幫助實現硬件信任根及其 15 個關鍵功能
隨著物聯網部署規模的擴大,設備必須保護敏感數據、防止克隆,并確保從芯片到云端的數據完整性。這推動了安全 MCU 以及專用硬件安全模塊(如安全元件 SE 或可信平臺模塊 TPM)的廣泛應用,以建立硬件信任根(Hardware Root of Trust, HRoT)。
安全 MCU 將安全啟動、設備認證、加密數據存儲和證明等功能直接集成到微控制器中,創建一個與常規操作隔離的可信執行環境;SE 和 TPM 則作為獨立“保險庫”提供類似保護——兩者結合,奠定了設備的可信性基礎,使得固件安全更新、用戶隱私保護以及抵御惡意軟件和軟件層攻擊成為可能。
隨著物聯網廠商認識到硬件安全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基礎要求,安全 MCU 與 HRoT 解決方案的采用正在加速。
集成硬件安全的典型案例包括:
恩智浦:2025 年 1 月,NXP 宣布其 MCX L 系列將集成 NXP 的 EdgeLock 安全元件。
英飛凌:2024 年 11 月,英飛凌 AURIX TC4x 系列首次成員 TC4Dx 滿足 ISO/SAE21434 最新網絡安全標準,包括對后量子加密的支持。
物聯網 MCU 的演進,是嵌入式系統“互聯網化”的縮影——它將傳統 MCU 的控制邏輯、通信模組的聯網能力、以及安全芯片的信任體系,融合為一個微型而強大的系統單元,讓每一個“微終端”都能成為智能世界的節點。
未來,隨著 AI、邊緣計算與低功耗網絡的進一步融合,物聯網 MCU 將不再只是“控制芯片”,而是承載人機互聯與產業數字化的基礎算力單元。正如過去二十年微處理器推動了信息社會的崛起,未來十年,物聯網 MCU 將成為萬物互聯時代的底層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