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上,蘋果首次發布了5G智能手表,包括Apple Watch Series 11和Apple Watch Ultra 3兩款產品,這兩款產品均采用了5G RedCap技術,作為全球知名品牌,蘋果對RedCap的采用,無疑給RedCap的應用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背書,將撬動和刺激其他相關廠商的采用。不過,在筆者看來,RedCap的規模化應用涵蓋行業很廣,僅僅蘋果的采用不足以形成整體的、大范圍推進力量,還需要更多行業領域的持續突破,尋找各行業類似“蘋果”的角色。
公開信息顯示,蘋果在秋季發布的Apple Watch Series 11和Apple Watch Ultra 3兩款產品作為其首次采用5G技術的智能手表,使用的是聯發科的5G RedCap芯片,驗證了RedCap在網絡質量、功耗等方面適合智能穿戴。當然,RedCap只是蘋果本次發布的智能手表眾多亮點中的其中一個,不過,從多個角度來看,蘋果走出的這一小步,對于RedCap應用發展來說卻是一大步。
首先,體現蘋果對RedCap應用于穿戴設備的堅決態度
雖然蘋果并非全球首家在智能穿戴設備上采用RedCap技術,但卻是穿戴設備頭部制造商中最積極的廠商。RedCap的應用,高度依賴網絡基礎設施的商用,從當前全球5G網絡部署情況看,RedCap網絡基礎設施還非常薄弱,在此基礎上,蘋果能堅定地將RedCap應用于其最新穿戴設備,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其對RedCap前景的看好。
眾做周知,RedCap要成功應用,需要5G網絡支持獨立組網(SA)功能。根據全球移動供應商協會(GSA)發布的最新數據,全球已經投資5G網絡的644家運營商中,已有176家運營商開始投資5G SA,占比為27.3%。可以看出,全球大部分運營商還未開始商用5G SA網絡,而已經開始投資5G SA網絡的運營商中,也有不少只是前期規劃、試點,并非真正大規模商用。

5G SA的部署只是第一步,RedCap要進行應用,現有網絡還需要升級部署相關功能。GSA數據顯示,截止2025年8月,24個國家和地區的34家運營商正在投資RedCap,占比僅為0.5%,其中美國的T-Mobile、中國的主要運營商、科威特的stc和菲律賓的Dito都進行了早期商業化。
部署RedCap的運營商數量非常有限,但蘋果智能手表依然采用了該技術,可以看出蘋果對RedCap應用于穿戴設備的堅決態度。當然在未部署RedCap功能的地區,智能手表通信可以回落到LTE網絡上,不影響手表的使用。
其次,兌現RedCap標準制定時的承諾
在3GPP R17研究方向的討論中,各廠商代表就提出了RedCap的研究意向。對于應用場景方面的討論,相關各方一致認為三方面場景適合RedCap的應用,包括工業無線傳感器、智慧城市視頻監控和可穿戴設備。其中,對于可穿戴設備,3GPP提出了該應用的參考帶寬為下行5-50Mbps,上行為2-5Mbps,峰值速率下行最高150Mbps、上行最高50Mbps,設備的電池應能使用數天(最多1-2周)。
作為3GPP標準制定時就提出的重點場景,穿戴設備一直受到業界高度關注。本次蘋果新發布的智能手表中采用RedCap,形成典型的示范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是對3GPP標準制定時場景規劃的最好回應,可以說是兌現了標準時的承諾,對于整個RedCap標準轉化和未來演進提供支持。
再次,撬動RedCap消費級應用規模增長
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蘋果手表全球出貨量為740萬臺,同比增長28.8%。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同比增長8%,其中蘋果智能手表出貨量占比將至13%,華為二季度出貨量同比增長高達52%,全球市場份額占到了21%,首次超過蘋果成為出貨量全球第一,小米占比9%,位列第三。

雖然蘋果出貨量下降了,但其作為頭部品牌,在整個智能穿戴市場依然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此前蘋果很多做法引領智能穿戴行業,其他廠商紛紛跟進。本次蘋果手表中采用RedCap,預計會對行業其他廠商產生積極影響,未來各穿戴品牌發布蜂窩功能時,大概率也會考慮采用RedCap。
從公開數據來看,智能手表作為消費物聯網產品,已形成規模化出貨,全球智能手表年出貨量超過1億臺,其中相當部分具備蜂窩物聯功能。在大批量出貨的推動下,RedCap獲得在智能手表場景中規模化場景,進一步降低RedCap芯片、模組成本,并推動RedCap在其他消費級物聯網產品的應用。例如,當前多家廠商在推動和探索RedCap應用于輕量級AR、VR設備中。
雖然蘋果手表對RedCap的支持能夠撬動消費級產品的應用,但RedCap面向千行百業,各行業的落地應用需要突破大量壁壘,因此,在筆者看來,蘋果的支持并不足以帶動RedCap整體、大范圍應用落地。
消費類產品和行業應用類產品在對新技術的采用方面有很大的差別,消費類產品迭代較快,每一代新的產品需要一些新的亮點來吸引消費者買單,因此會持續將新技術應用于新一代產品中。行業類應用需要可靠低成本的數字化技術賦能,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并不一定采用最新技術。
筆者曾多次撰文指出,RedCap應用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5G原生應用場景為主;第二階段,加速應用于中速場景,具備了對4G物聯網替代的潛力;第三階段,相對4G物聯網優勢明顯,加速替代并成為蜂窩連接主角。

目前,RedCap的推進重點應聚焦5G原生應用場景,筆者認為,接下來可以從5G原生的剛需場景和5G專網兩方面發力,尤其是5G專網領域可以作為一個發力的重點。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全國范圍內已建成5G行業虛擬專網6.4萬個,5G專網已融入86個國民經濟大類行業,覆蓋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維服務等核心環節,應用案例累計突破13.8萬個。其中,“5G+工業互聯網”建設項目已超過2萬個,其中生產領域的項目占比超過86%的行業大類。這些專網環境下,核心設備、資產均要通過5G網絡連接,客戶需要一個安全隔離的專用網絡環境,保證數據不出工廠、園區等限定場所,4G設備無法接入。大力發展專網環境下的物聯網連接是一項重要任務,其中RedCap就是完成這一任務的重點。
另外,RedCap與新型產業領域的融合,能夠形成多樣化示范效應。筆者認為,一方面可以重點關注“5G上車”領域,即在智能網聯汽車中采用RedCap。目前智能網聯汽車重點采用4G蜂窩網絡,在當前國內5G網絡實現RedCap功能持續升級背景下,RedCap對于智能網聯汽車的支持作用明顯,考慮到很多汽車生命周期超過10年的情況,需要面向未來部署蜂窩網絡功能,此時RedCap在成本、網絡演進等方面具備優勢,可以作為“5G上車”的重要選擇。另一方面,融入“人工智能+”領域,探索更多AI使用場景,例如,近期英偉達發布專為物理AI及人形機器人設計的新一代計算平臺NVIDIA Jetson Thor完成了與Telit Cinterion的5G RedCap模組的驗證,RedCap將作為英偉達人形機器人平臺機外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
總結來看,蘋果的支持對5G RedCap商用擴展帶來廣闊空間,但RedCap的繁榮不僅僅是消費領域,還需要各行業共同發力,期待業界能夠總結過往發展經驗,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物聯網生態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