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年中,GSMA 發布了新的 eSIM IoT 規范 SGP.32,這項新的遠程配置標準提供簡化的集成,確保供應商之間的無縫切換并加快上市時間,從而為物聯網領域的(de)大規(gui)模部署掃(sao)清了(le)障礙,是(shi)助推整(zheng)個 eSIM 生態繁榮的(de)關(guan)鍵(jian)一步(bu)。
兩年過去了,新一代 eSIM 標準到底為物聯網產業帶來了什么,其最核心的價值到底體現在哪里?近日,RCR Wireless 的資深媒體人 James Blackman 分享了其在 SGP.32 標準主題網絡研討會上,從數位行業專家收集到的觀點,為重新理解新一代 eSIM 標準提供了獨特d洞察和視角。筆者覺得很(hen)有啟發意義,在此進行編譯和(he)分享:
過去 15 年,eSIM 的采用主要局限于汽車與能源公用事業行業,這主要歸因于高集成門檻與部署成本。此前的 eSIM 架構既昂貴又不靈活。
2014 年推出的(de)(de) SGP.02 規范,盡管在(zai)當時被視為(wei)傳統 M2M 部署的(de)(de)重大突破,但要接入新(xin)的(de)(de)運營商需(xu)要高昂的(de)(de)互操作性開發投入(“動輒六(liu)位數”),這導(dao)致企(qi)業客戶往往被鎖定在(zai)最初選擇的(de)(de)設備(bei)與網(wang)絡組合(he)中。另一方(fang)面(mian),2016 年發布的(de)(de)新(xin)標準雖(sui)然適用(yong)于(yu)具備(bei)用(yong)戶界面(mian)的(de)(de)消費類設備(bei)如智能手機和(he)可(ke)穿戴設備(bei),但對于(yu)無(wu)頭(headless)物(wu)聯網(wang)終端完全不可(ke)行。
SGP.32 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GSMA 推出該架構的重要背景之一,是全球各地針對數據漫游與本地化的監管政策正在收緊。過去,像(xiang)寶(bao)馬和蘋果這樣(yang)的(de)巨頭還(huan)能(neng)承擔更換運營商的(de)高(gao)昂成(cheng)本(ben),但(dan)如今,這已成(cheng)為所(suo)有物聯網設備商的(de)法律(lv)義(yi)務(wu),而不是(shi)商業選擇。
全球范圍內,“永久漫游”禁令和限制日趨普遍,嚴重影響物聯網業務的全球化部署。這些規定原本是為了限制消費類用戶長期連接非本地網絡(一般限制在 90–180 天),但對于需要長期聯網的物聯網設備來說幾乎等于“封殺”。受限制或禁令影響的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埃及、印度、尼日利亞、沙特、阿聯酋、新加坡和土耳其。如果沒有與當地運營商提前簽訂協議,向這些市場交付基于 eSIM 的 IoT 方案幾乎不可行,甚至被企業直接放棄。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的數據主權立法不斷演進,要求明確數據采集、處理、存儲的位置,也倒逼遠程配置機制更加靈活。
GSMA 的回應是推出 SGP.32,并巧妙地允許其兼容現有的 SGP.22 消費級遠程配置基礎設施,以降低運營商的技術切換成本,從而更快支持物聯網市場。
基于 SGP.32 標準的(de)(de)(de)改(gai)進,客戶可(ke)以(yi)在工廠為設(she)備(bei)預裝配(pei)置文(wen)件,如果該設(she)備(bei)隨后被運往限(xian)制(zhi)永久漫游的(de)(de)(de)國(guo)家,便(bian)可(ke)以(yi)輕松地更改(gai)為當地運營商的(de)(de)(de)配(pei)置文(wen)件。與管理多張實(shi)體(ti) SIM 卡(ka)和物(wu)流流程相比,這種做法降低了(le)成(cheng)本和復雜性(xing)。
預計 SGP.32 的首批部署將出現在 2025 年下半年,屆時相關平臺和設備完成認證。廣泛采用可能發生在 2026 年,而 Kaleido Intelligence 預測 2027/2028 年將是拐點,屆時超過一半的新物聯網連接將采用 eSIM。
此前業內有個經常被提起的觀點,就是 SGP.32 帶來的遠程配置靈活性,將促使服務商(尤其是 MVNO)根據網絡質量、價格和性能,在不同運營商之間“動態切換”物聯網設備的連接——但這種認知其實并不準確。
雖然在(zai)技術上,eSIM 的本地配置切(qie)換是可行的,但現實中,這(zhe)種即時(shi)切(qie)換并未獲(huo)得廣泛支持(chi)。更(geng)可能的情況(kuang)是:移動運(yun)營商(shang)會將 eSIM 鎖定在(zai)特定的 eIM 上,從而重(zhong)新構(gou)建起(qi)類似(si) SGP.02 時(shi)代那(nei)種基于 SMDP+/SM-SR 的封(feng)閉綁定機(ji)制。
歸根結底,即便網絡管理具備遠程與靈活性,也始終是一件復雜的事。企業并不希望頻繁切換網絡,只是為了略微優化信號或節省成本。他們更不想過多了解底層的連接技術或承載網絡。這也是幾乎所有數字化咨詢機構反復強調的一個“看似新發現”:客戶不關心底層技術,他們只要它“正常運行”。
而這,恰恰是新一代 eSIM 的“秘密武器”所在——真正的價值在于風險規避,而非機會主義式的網絡切換。它為企業提供的是一種生命周期內的“保險”:以防未來 10~15 年內,網絡信號或運營商發生變化或退出市場。對于依(yi)賴聯網的關(guan)鍵型業務與關(guan)鍵任務型設備而言(yan),這(zhe)是一項極(ji)具吸引力的能力。
隨著新型 RSP(遠程 SIM 配置) 機制的引入,物聯網領域的權力格局正逐步從傳統移動網絡運營商(MNO)轉向更具靈活性的玩家。
市場研究機構 Transforma Insights 指出(chu),運營商在賦(fu)予網絡(luo)訪問權限方面日(ri)益謹慎,尤其在 eSIM 領域——這表明它們對于用戶流失表現出(chu)某種“被害(hai)妄想式的警惕”。一(yi)些傳統運營商對“任意切換網絡(luo)”的可(ke)能性存(cun)在“某種程度的猶豫(yu)”,可(ke)能會促進新(xin) eSIM 鎖定(ding)機制的應用。
但如前(qian)所述(shu),企業并沒有隨意切(qie)換網(wang)絡的(de)(de)動力(li),理性與邏輯將會(hui)主(zhu)導(dao)行為,甚至應(ying)該鼓勵運營商將自己(ji)的(de)(de)服務打造成(cheng)一種(zhong)優勢。運營商真正關注的(de)(de)是設備安全、認證與網(wang)絡資源利用的(de)(de)保障機制,而(er)非 MVNO 合作伙(huo)伴引發(fa)的(de)(de)“無法控制的(de)(de)劇(ju)烈變動”。不過,這(zhe)場權(quan)力(li)轉移也為 MVNO 帶來了新(xin)的(de)(de)機會(hui)。
一些 MVNO(移動虛擬運營商) 正在與 MNO 建立更緊密的協同關系,甚至在某些場景下顛覆了舊的 MVNO 模式:MNO 反過來“搭載”在 MVNO 的基礎設施上運營。這種(zhong)基(ji)(ji)礎設施通(tong)常基(ji)(ji)于云(yun)平臺,更加靈活、具備全(quan)球覆蓋能力,具備南向(SIM 配置、廠商平臺)與北向(漫游(you)服務(wu)、網(wang)絡 API)集成能力,能夠管理計費(fei)與設備生命周期。
例如,新加坡最大運營商 Singtel 正借助虛擬物聯網網絡運營商 floLIVE 構建其全新的全球 IoT 戰略,尤其希望借此發力具備遠程 eSIM 配置能力的場景,尤其是面向汽車供應鏈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模式反轉了傳統的 MVNO 關系 —— 新加坡本地的傳統 MNO Singtel 反而搭載在其 MVNO 合作伙伴 floLIVE 的云原生核心網絡上,后者具備全球覆蓋能力并符合各地合規要求。
Transforma Insights 認為,這些 MVNO 的能力(li)可能促使其在未來扮演“協調(diao)者(zhe)/編(bian)排者(zhe)(Orchestrator)”角色,在 eIM 驅動(dong)的 RSP 與(yu)(yu)端到(dao)端的漫游與(yu)(yu)計費(fei)體系之間起(qi)到(dao)橋(qiao)梁作用。
無論如何,物聯網市場的角色分工正在改變,新 eSIM 規范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進程。一方面,數據轉售對于 MVNO 的吸引力在減弱;但另一方面,MNO 也意識到自己無法獨自完成一切。結合 eSIM 新規范,這就出現了一個新的格局:MNO 借助 MVNO 平臺擴大覆蓋、管理終端,但仍由 MNO 負責銷售、簽約與合同管理;而 MVNO 正逐漸轉向更為間接的支持角色,為 MNO 提供后端運營服務。
在物聯網設(she)備大規模(mo)部署的(de)背景(jing)下,如何高效(xiao)管理設(she)備連(lian)接成為行業(ye)痛點。IFPP(工廠內配置文件(jian)配置)應運而生,它(ta)通(tong)過在生產階段預(yu)先配置 SIM 卡網絡信息,實(shi)現了設(she)備即插(cha)即用(yong),成為提升(sheng)制造效(xiao)率與降低運營成本(ben)的(de)關(guan)鍵技術。
SGP.32 的核心目標之一是為 iFPP 提供技術基礎,該機制將在即將發布的 SGP.41 框架中正式定義,并在 SGP.42 中規范,預計發布時間為 2025 年底或 2026 年初。SGP.41 框架特意保持“寬松”,以(yi)(yi)支持當(dang)前試驗性方案向(xiang)商業化落(luo)地(di)過(guo)渡。根據定義,iFPP 允許設(she)備(bei)制造商(OEM)在設(she)備(bei)生產階段就加(jia)載 eSIM 配置(zhi)文件,而不(bu)(bu)必等到設(she)備(bei)部署后再通過(guo)空中下載完成激活,這樣可以(yi)(yi)避免耗電并危(wei)及(ji)用戶體(ti)驗。更重要(yao)的是,iFPP 能顯著(zhu)降低 SKU 復雜(za)度與后續管理成本 —— 因為一旦設(she)備(bei)出廠后需連接不(bu)(bu)同(tong)的本地(di)網絡(luo),傳統方式會使 SKU 數量激增(zeng)(zeng),增(zeng)(zeng)加(jia)維護負擔。
OEM 可以制造一臺完全通用的、帶嵌入式 eSIM 的設備,然后在兩分鐘內完成測試——SGP.32 的關鍵突破是讓 eIM 成為一個中介代理,能夠將配置包安全地下發至設備或生產線。理論上(shang),這將徹底解(jie)決低功(gong)耗蜂窩物聯網設備(bei)在(zai)生(sheng)產(chan)環節的配置瓶頸問題。
許多 OEM 認為選好模組、天(tian)線、連接方案(an)(an)就(jiu)行了,SIM 卡是別人的事(shi),但如(ru)果在(zai)生(sheng)產環(huan)節選錯了 SIM 方案(an)(an),未來整(zheng)個生(sheng)命周期(qi)的總(zong)擁(yong)有(you)成本(TCO)就(jiu)會上升。
對(dui)于那些對(dui)設備生命周期、電池續(xu)航與監管(guan)合規(gui)有高度要求的(de)行業來說,這無(wu)疑是一個“游(you)戲規(gui)則改(gai)變者”。
在如今具備(bei)強大靈活性的 eSIM 時代,設(she)備(bei)制造商(OEM)被鼓勵(li)在早期主動介入 SIM 配置環節,而非繼續將(jiang)其視為(wei)電信運(yun)營商的責任。
即使在新(xin)(xin)的(de) eSIM 時代,碎(sui)片(pian)化、系統復(fu)雜(za)性和(he)投資回報率(ROI)依然(ran)是物聯網制(zhi)造(zao)商(shang)面臨的(de)主要障礙。切換運營商(shang)仍需面對新(xin)(xin)的(de)合同、服(fu)務(wu)等級協議(yi)(SLA)和(he)平臺集成(cheng)問題,這(zhe)使得多運營商(shang)部署變得復(fu)雜(za)且昂貴,反而可能促(cu)成(cheng)新(xin)(xin)的(de) MVNO 商(shang)業(ye)價值模型(xing)。
eSIM 的初始成本更高,而難以量化的財務收益指標又使得其商業論證更具挑戰。eSIM 總體上始終會比傳統 UICC(物理 SIM 卡)方案更貴,這將是長期存在的現象。這也意味著貼片型、可打印型(最終可一次性使用)的蜂窩智能標簽產品,很可能不會成為 SGP.32 的目標市場。市場中會(hui)有一(yi)部分(fen)用戶對成(cheng)本高度敏感,他們(men)(men)不會(hui)采用 eSIM 方(fang)案,因(yin)為門檻(jian)實在太高。因(yin)此(ci),他們(men)(men)可(ke)能會(hui)考慮使用 soft SIM(軟 SIM)解決方(fang)案,但那只(zhi)會(hui)是一(yi)個非常小(xiao)眾的細分(fen)市場。
但 eSIM 相關解決方案商也有必要加強市場教育,讓企業意識到:在設備生命周期中,前期多投入一些成本,往往能避免未來更大的支出。物聯網領域最大的挑戰是“思維方式”。企業常常犯下的根本性錯誤在于:為了節省物料成本,而忽略了后期的運營成本,早期的設計決策往往對企業的長期回報影響巨大。
總而(er)言之,從工廠到現場,務必深思熟慮。投(tou)資具(ju)備長期可持續性(xing)的技術(shu)——從 SIM 卡到網絡、到應用(yong),再到成(cheng)果和回(hui)報(bao)。
參考資料:
A new era for cellular IoT – five ways eSIM changes everything,Rcrwireless
Singtel reboots global IoT with floLIVE core and eSIM platform,Rcrwireless
SGP.32新標準重塑物聯網應用格局,Telenor IoT
eSIM重磅進展!物聯網市場的游戲規則改變者來了,物聯網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