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以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志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論文,證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
研究團隊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個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里的星地一體的大范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并進行了長達兩年多(duo)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biao)準化(hua)研究以及政(zheng)務、金融(rong)、電(dian)力(li)等(deng)不(bu)同領域的應(ying)用示范。
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總長超過2000公里,覆蓋四省三市共32個節點,是目前世界上最遠距離的基于可信中繼方案的量子安全密鑰分發干線,于2017年9月底正式開通。建設過程中,研究團隊攻關了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高速高效率單光子探測、可信中繼傳輸和大規模量子網絡管控監控等系列工程化實現的關鍵技術。建成后,通過了光子數分離攻擊、致盲攻擊、時移攻擊、波長依賴攻擊和一些潛在的特洛伊木馬攻擊等安全性測試,結果表明京滬干線可以抵御目前所有已知的量子黑客攻擊方案,同時京滬干線網絡的密鑰分發量可以支持1.2萬以上用戶同時使用。
我(wo)國科研人員(yuan)通(tong)過(guo)構建天地(di)一體(ti)化廣域量子保(bao)密通(tong)信(xin)網(wang)絡(luo)的雛形,為(wei)未來實現覆蓋(gai)全球(qiu)的量子保(bao)密通(tong)信(xin)網(wang)絡(luo)奠定了科學與技術(shu)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