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zhong)國(guo)(guo)人(ren)形機器人(ren)產(chan)(chan)(chan)業(ye)迎來前所未(wei)有(you)的(de)拐點。一(yi)方面,頭部(bu)(bu)(bu)企業(ye)頻頻斬獲(huo)大單,標志著技術產(chan)(chan)(chan)品已(yi)具(ju)備(bei)規模部(bu)(bu)(bu)署能力;另一(yi)方面,從核心零部(bu)(bu)(bu)件到(dao)場(chang)景適(shi)配,中(zhong)國(guo)(guo)在全(quan)球產(chan)(chan)(chan)業(ye)鏈(lian)中(zhong)的(de)競爭優勢持續(xu)擴大。然(ran)而,在高漲(zhang)熱度的(de)背后,產(chan)(chan)(chan)業(ye)也面臨“成本較(jiao)高、場(chang)景落(luo)地、商業(ye)閉環”等考(kao)驗。
如今,人工智能成為大國之間博弈的“新焦點”。經歷了感知 AI、生成式 AI 階段后,代理 AI 和物理 AI (具身智能)時代未來已來——人形機器人可以說是物理 AI /具身智能的關鍵載體。目前,中國已經在人形機器人產業具備領先優勢,未來幾年能否將已有優勢持續擴大,是引領智能時代的關鍵一步。
7 月 11 日,中國移動采購與招標網發布公告,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成功中標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采購項目,總預算高達1.2405億元(含稅)。此次采購分為兩個(ge)標包:
采購包 1 :全(quan)尺(chi)寸人(ren)形雙足機(ji)器人(ren),預(yu)算 7800 萬元(yuan)(yuan)(含稅),智元(yuan)(yuan)機(ji)器人(ren)中標(biao)
采購包 2 :小尺寸(cun)人形雙(shuang)足機(ji)器人、算(suan)力背包、五指靈巧手,預(yu)算(suan) 4605 萬(wan)元(含稅),宇(yu)樹科技中標
而后沒過多久,中國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發布的《機器人設備采購項目中標公示》顯示,優必選已中標覓億(上海)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覓億汽車”)的機器人設備采購項目,項目金額為 9051.15 萬元。和智元、宇樹不同,此次優必選獨家拿下近億訂單——這是目前公開信息中,全球人形機器人企業單家公司單筆中標金額最大的采購訂單,再次刷新了人形機器人單筆訂單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訂單均明確交付時間,標志著“量產”是今年人形機器人企業的核心課題。除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單”,多家企業已宣布 2025 年內啟動批量交付,大多朝著千臺目標邁進。
優必選在今年 4 月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公司目標是生產約 1000 臺人形機器人,全部進入客戶的真實場景,采集更多數據,7月,其宣布面向科研教育的天工行者機器人已收獲百臺訂單,今年預計交付將超 300 臺;智元機器人今年 3 月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今年機器人出貨量計劃保持在數千臺;眾擎機器人透露,今年將按照 1000 臺的規模小批量進行落地,預計明年將迎來更大批量的需求;樂聚機器人相關負責(ze)人(ren)也表示,今年一季(ji)度樂聚機(ji)器人(ren)訂單增長(chang) 200%,預計全(quan)年交付(fu)量(liang)將(jiang)達千臺(tai)(tai)級(ji)別,現(xian)在(zai)基(ji)本是(shi)“上線一臺(tai)(tai)、交付(fu)一臺(tai)(tai)。”
隨著產品進入量產階段,考驗的不僅是人形機器人企業的產品工程化能力和產線建設進度,更對核心零部件的穩定供應、整機一致性控制、售后服務體系和交付運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企業需從“實驗室模型”快速轉向“工業產品”,跨越設計、制造、測試、供應鏈與場景部署等多重挑戰,才能真正實現從技術突破到商業兌現的躍遷。
“我們(men)不缺訂(ding)單,缺的是交付(fu)能力(li),量產(chan)真的難。”有機器人(ren)從(cong)業人(ren)士如此直言(yan)。
一方面的挑戰來自技術。即(ji)使是全球第一(yi)梯隊的人(ren)(ren)形機(ji)器(qi)人(ren)(ren)企業也還(huan)面臨不少技術瓶頸,來(lai)自(zi)“晚點 Auto”7 月(yue)初的消息(xi)顯示(shi),特斯拉暫(zan)停人(ren)(ren)形機(ji)器(qi)人(ren)(ren)擎天柱(Optimus)生(sheng)產(chan)。 此前,馬斯克(ke)承諾(nuo)今年生(sheng)產(chan) 5000 臺擎天柱,如今看來(lai),該目標可能無法達成。據悉,暫(zan)停的主要(yao)原因是硬件問(wen)題尚(shang)未(wei)解決,包括(kuo)關節電機(ji)過熱(re)、靈巧(qiao)手載重能力不足、電池續航能力不足等。
更糟糕的是,在量產過程中,技術方案的調整會涉及供應鏈的調整。例如,特(te)斯拉(la)要解決(jue)上(shang)述(shu)問題,就需要更(geng)換零部件,甚至(zhi)更(geng)換供應(ying)(ying)商。據外媒報道,單就解決(jue)靈巧手(shou)負(fu)載能力(li)不(bu)足問題,特(te)斯拉(la)正在同步測試至(zhi)少三家(jia)供應(ying)(ying)商的不(bu)同技術方案,以尋求替代設計。即使(shi)有些供應(ying)(ying)商不(bu)會被換掉,也(ye)需要額外投入,以配(pei)合(he)特(te)斯拉(la)打磨零部件。
另一方面的挑戰來自成本。當前(qian)一(yi)臺(tai)人(ren)形機(ji)器人(ren)的整機(ji)成(cheng)(cheng)本(ben)(ben)仍高(gao)(gao)達 30 萬至 50 萬元,核心零部件如高(gao)(gao)性能(neng)減速(su)器、伺服電機(ji)、力控傳感器等(deng)價格居高(gao)(gao)不下,且(qie)多由(you)少數企業(ye)主(zhu)導(dao),議價空(kong)間有(you)限;整機(ji)企業(ye)需(xu)持續(xu)投(tou)入(ru)研發(fa)、產(chan)線建(jian)設(she)和運維(wei)體系(xi)搭建(jian),導(dao)致前(qian)期資(zi)金投(tou)入(ru)巨(ju)大(da)。在商業(ye)模(mo)式尚未成(cheng)(cheng)熟、剛性需(xu)求(qiu)場景有(you)限的背(bei)景下,客戶支(zhi)付意(yi)愿和實際部署數量難(nan)以覆(fu)蓋企業(ye)的邊際成(cheng)(cheng)本(ben)(ben),利潤空(kong)間極為有(you)限。此外(wai),由(you)于當前(qian)機(ji)器人(ren)尚未實現標準(zhun)化與(yu)模(mo)塊化設(she)計,訂單往往伴隨(sui)高(gao)(gao)度定制需(xu)求(qiu),進一(yi)步(bu)拉高(gao)(gao)交付成(cheng)(cheng)本(ben)(ben)。
此外值得強調的是,2025 年是人形機器人“規模化量產年”,從另一個角度說也是”場景驗證年”。量產交付的人形機器人,將在制造、教育、家庭服務等場景率先落地。例如,有(you)知情人(ren)(ren)(ren)士透露,前(qian)述優必(bi)選中標的(de)正是工(gong)業(ye)人(ren)(ren)(ren)形機(ji)(ji)器人(ren)(ren)(ren)。目(mu)前(qian),優必(bi)選的(de) Walker S 系列已進入多家車(che)廠(chang)進行實訓。2024 年(nian) 10 月,優必(bi)選宣布其(qi) Walker S1 進入比亞(ya)迪(di)工(gong)廠(chang)實訓,與 L4 級無人(ren)(ren)(ren)物(wu)流車(che)、無人(ren)(ren)(ren)叉(cha)車(che)、工(gong)業(ye)移(yi)動機(ji)(ji)器人(ren)(ren)(ren)和智能(neng)制造管理系統協同(tong)作業(ye)。此外,一汽大眾(zhong)、吉利、北(bei)汽新能(neng)源、領克汽車(che)等(deng)車(che)企(qi)車(che)間(jian)也出現(xian)優必(bi)選機(ji)(ji)器人(ren)(ren)(ren)的(de)身(shen)影。
應用和場景是人形機器人進化的“土壤”——機器人大模型需要大量的訓練數據來提高成功率和效率,推動應用,并從實際工作場景中收集數據,最終才能形成研發到應用的良性循環。
企業爆單和規模化量產可以視作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邁向加速發展階段的力證。今年(nian)早些時候,北(bei)京(jing)(jing)市發改(gai)委發布了《北(bei)京(jing)(jing)具(ju)身智能(neng)科技創(chuang)新與產(chan)業(ye)培育行動(dong)計劃(hua)(2025-2027年(nian))》,表(biao)示到(dao) 2027 年(nian)時,要培育具(ju)身智能(neng)機器人產(chan)業(ye)鏈上(shang)下游核心企業(ye)不少于 50 家,形成量產(chan)產(chan)品(pin)不少于 50 款,在科研教育、工業(ye)商(shang)業(ye)、個性化服務(wu)三大場(chang)景實(shi)現不少于 100 項規模化應用,量產(chan)總規模率先突破(po)萬臺,培育千億級產(chan)業(ye)集(ji)群(qun)。
過去,中國已經在機器人等具身智能硬件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保有量方面,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IFR) 發布的《2024 世界機器人報告》,中國是目前工業機器人的全球最大市場。2023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約 180 萬臺,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擁有如此龐大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的國家;核心部件方面,機器人三大核心部件(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中國雖然仍與日本、德國存在差距,但供應鏈國產化率在顯著提升,同時國產控制系統與國外產品的差距在逐步縮小,國內部分廠商自主研發了自家的控制系統;成本方面,半(ban)導體咨詢機構 SemiAnalysis 的數(shu)據(ju)顯(xian)示,生產一個(ge)同規格的機械(xie)臂,在美國(guo)的制(zhi)造成本(ben)將(jiang)達到中國(guo)制(zhi)造的 2.2 倍之多。
在此基礎上,中國有能力也有必要繼續擴大領先優勢,引領未來具身智能產業發展。上(shang)海(hai)交通大學計算(suan)法學與 AI 倫理(li)研究中心聯席主(zhu)任田(tian)豐指(zhi)出(chu),機(ji)器人賽道發(fa)展潛力巨大,滲透率(lv)仍低,若國內產(chan)業鏈(lian)(lian)成熟(shu),可能再造(zao)類似新能源車的全(quan)球產(chan)業鏈(lian)(lian)格局。不(bu)過,當(dang)前人形機(ji)器人的使用場景仍處于(yu)早期探索階段(duan),尚未出(chu)現(xian)(xian)類似蘋果手機(ji)的霸主(zhu)產(chan)品。田(tian)豐預(yu)計,“十五五”期間(jian)行業將(jiang)進入決賽階段(duan),企(qi)業或逐步收(shou)斂,馬太效應顯現(xian)(xian)。
華爾街投行摩根士丹利近日也發布報告預測,人形機器人今年下半年將在中國“被廣泛采用”。其還進一步預測未來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將愈發占據優勢,與美國等其他國家的差距將逐步拉開。
摩根士丹利稱,到 2050 年,中國可能會有 3.023 億個人形機器人投入使用,而美國只有 7770 萬個。“很明顯,中國對‘嵌入式人工智能’的支持力度可能比其(qi)他(ta)任何國家都要(yao)大得多(duo),這(zhe)推(tui)動(dong)了持續(xu)的創新和資本形成,”
當前,人(ren)(ren)形機(ji)器人(ren)(ren)備受外界關注。高工機(ji)器人(ren)(ren)產業研(yan)究所(GGII)預(yu)測(ce),2030 年(nian)全(quan)球人(ren)(ren)形機(ji)器人(ren)(ren)市場(chang)規模將達(da)到 150 億美(mei)元(yuan)。國際機(ji)器人(ren)(ren)協會預(yu)測(ce),2021 年(nian)至 2030 年(nian),全(quan)球人(ren)(ren)形機(ji)器人(ren)(ren)市場(chang)規模年(nian)復(fu)合增長(chang)率將高達(da) 71%。
站在(zai)(zai)(zai)產(chan)業(ye)躍升的(de)(de)關(guan)鍵路口,人(ren)形機器人(ren)不(bu)僅(jin)承載(zai)著(zhu)中國智能制(zhi)造的(de)(de)新期待,更是(shi)新一輪科(ke)技競爭中的(de)(de)戰略高地(di)。量(liang)產(chan)訂單只是(shi)起點,真(zhen)正決定產(chan)業(ye)走(zou)多(duo)遠(yuan)的(de)(de),是(shi)能否構建穩(wen)定的(de)(de)技術體系、通(tong)用的(de)(de)應用生(sheng)態和可持續的(de)(de)商業(ye)模式(shi)。未(wei)來三到五(wu)年,將是(shi)人(ren)形機器人(ren)從“樣機化”走(zou)向“基礎(chu)設施化”的(de)(de)關(guan)鍵窗(chuang)口期。中國若能把(ba)握住具身智能發(fa)展(zhan)的(de)(de)先發(fa)優勢,在(zai)(zai)(zai)軟硬融合、產(chan)業(ye)協同與全球拓展(zhan)等(deng)維(wei)度(du)持續發(fa)力,或將在(zai)(zai)(zai)物理(li) AI 時代實現(xian)從技術追趕(gan)到引領的(de)(de)根本性(xing)跨(kua)越。
參考(kao)資料:
大摩:中國下半年將掀起“人形機器人熱潮”,財聯社“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中標近1億元大單!,證券時報
廣東將成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聯盟 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爆單”,產業鏈整合和技術攻關進入加速階段,南方日報
智元回應和宇樹中標 1.24 億元人形機器人大單,稱沒有交付壓力,IT之家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拿下近億元訂單 量產成產業關鍵瓶頸?,每經網
人形機器人公司接連斬獲“大單”,產業鏈降本加速度,界面新聞
智能化是特斯拉人形機器人一道坎,擎天柱暫停生產或影響我國企業,新浪財經
為什么說具身智能時代,中國將有機會在全球”一枝獨秀”?,物理網智庫
摩根士丹利:中國下半年將掀起“人形機器人熱潮” 未來行業優勢將愈發擴大,財聯社